榆林市面积43578平方千米,人口338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榆阳区,邮编:719000。区号:0912。拼音:YulinShi。
〖基本概况〗
(地理环境自然风貌)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行政区划人口状况)
全市辖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佳县、米脂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共1区11县,222个乡镇,5625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7万,其中城镇人口50.5万人,占15%,农业人口286.5万,占85%,人均国土面积19.4亩。全市有24个少数民族,共1984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初查,2006年末,榆林市总人口为351.63万。全市共有25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24个少数民族,共1984人,其中男923人,女1061人,分布在12个县(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有1189人,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295人,藏族104人,维吾尔族44人,苗族18人,彝族98人,壮族10人,布依族14人,朝鲜族26人,满族122人,侗族9人,瑶族5人,白族6人,土家族29人,哈尼族4人,傣族1人,佤族2人,畲族1人,东乡族1人,土族1人,仫佬族1人,塔吉克族1人,鄂伦春族1人,门巴族2人。
(历史沿革名人辈出)
榆林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榆林西部建都统万城,国号大夏。唐及五代时没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宋朝时榆林被北宋、西夏和金国反复争夺占领。明朝设榆林卫,为边防九边重镇之一。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历史上,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本市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重要英雄人物。
(革命史实荡气回肠)
榆林人民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明末,由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率领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陕人的光荣”,为世界十五大农民起义之一。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史时间最长的反教斗争。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榆林市辖1个市辖区、11个县。
榆林市面积43578平方千米,人口338万人(2004年)。
榆阳区面积7053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719000。区人民政府驻北大街。
神木县面积7635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719300。县人民政府驻神木镇。
府谷县面积321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19400。县人民政府驻府谷镇。
横山县面积4084平方千米,人口33万。邮政编码719200。县人民政府驻横山镇。
靖边县面积5088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718500。县人民政府驻张家畔镇。
定边县面积6920平方千米,人口31万。邮政编码718600。县人民政府驻定边镇。
绥德县面积1878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718000。县人民政府驻名州镇。
米脂县面积121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18100。县人民政府驻银州镇。
佳县面积214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719200。县人民政府驻佳芦镇。
吴堡县面积428平方千米,人口8万。邮政编码718200。县人民政府驻宋家川镇。
清涧县面积1881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18300。县人民政府驻宽洲镇。
子洲县面积2043平方千米,人口31万。邮政编码718400。县人民政府驻双湖峪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内蒙古境内),领言阴、言阳(神木县秃尾河两岸)和榆谷(府谷县北河套中)三县。其时定边县属北地郡马岭县地。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并在境内设置化政、阐熙、朔方三郡。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设长州及大安郡,同时把化政郡改称弘化郡。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销朔方郡,另设绥州及安宁、安政、抚宁三郡。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设银州及中乡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亲杨忠的名讳,将中乡郡改称真乡郡(今佳县真乡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阐熙、安宁(今绥德以南)、安政(今清涧境内)、抚宁(今米脂西部)、真乡郡,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朗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紫),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地区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区除榆林城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午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本(府谷)、靖边、定边、绥德(民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撤地设市,将榆林地区正式改为了榆林市。
〖榆林古城〗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次:
(一)榆林古城之由来
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二)榆林古城池的沿革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三)榆林古城墙之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据报载北京明城墙墙体高11.6米。榆林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
〖革命老区〗
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在这里下达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当时,榆林农民在连年欠收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地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发生过一年七次交纳公粮的感人事迹。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两万多人,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柳青的《铜墙铁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张映文的《扶我上战马的人》、张俊贤的《红太阳从这里升起》等小说,以及《悠悠故人情》、《沙家店粮站》、《巍巍昆仑》等电影都是历史写真,家喻户晓。
旅游名胜瑰丽雄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榆林古城曾“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大街两侧多是四合院,被美誉为“小北京”,现在明清仿古步行街正在修建。重点文物古迹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雄浑壮美,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雄风犹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巍峨壮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书风遒劲。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塞上湖景风姿绰约,泛舟碧波心旷神怡。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墓悲壮雄浑。
榆林民风淳朴性情豪放,是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狮、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清涧县袁家沟村提笔写就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短时间内传遍了大江南北,气势磅礴;1947年10月18日,在佳芦河与黄河交汇处山脚下,为佳县县委挥毫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语重心长;同年10月22日,又在佳县白云山上挥笔题词“与时并进”,高瞻远瞩。佳县民歌手李有源,在大山峁上激情放歌“东方那个红,太阳那个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曲《东方红》唱红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