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 临夏 简介

临夏

简介
详细介绍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辖七县一市,两个自治县,即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共1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自治州首府设在临夏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土地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19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2.6人。

  【历史沿革】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形成了当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赞誉为“西部旱码头”。随着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宣告,临夏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国家把临夏回族自治州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人口民族】

  临夏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内有22个民族共196万人口,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汉族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东乡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

  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以汉语言作为语言交际工具。生婚丧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无不渗透着伊斯兰的义律,逐渐变成了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唐代,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有不少人留居,传播伊斯兰教,与当地民族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回族。回族形成的过程,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从东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其他民族密切交往。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

  临夏的回族亦涉足政坛、军界。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临夏的回族“三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家族,治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影响西北政治、军事、社会达半个世纪之久。

  东乡族在临夏州的人口约2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3%,多居住在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据说,东乡族的族源和形成,是以十二、

  十三世纪居住在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色目人为主,通过经商、传教来到临夏定居,与当地的汉、回、蒙古等民族融合,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东乡族。

  东乡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衣食住行及风俗习惯,与附近的回族基本相似。

  保安族共有1.16万人,占全州人口的0.8%,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的族源的形成,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惯,一般认为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蒙、藏等民族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后迁徙到了临夏州境内。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生活习俗大多跟回族相近。

  撒拉族在临夏州的人口约9500多人,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乌古斯语组。撒拉族是元代后期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徙而来的一个部落民族,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定居,与当地的回、汉、藏等民族相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撒拉族。其生活习俗也大致跟回族相近。

  在临夏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102.7万人,约占全州总人口的56%。伊斯兰教在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和深远影响。早在唐朝时期,伴丝绸之路悠悠驼铃声,穆斯林教职人员涉足,历经宋元明清朝代,伊斯兰教在这里深深扎根,传播广大,发展成为中国西北伊斯兰教中心,教派分支日益详细、系统而全面,伊斯兰教“四大教派”,即格的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来非耶在临夏俱全,“四大门宦”,即哲赫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和尕德忍耶在临夏颇有影响。“四大门宦”下属30多个支派。临夏成为了人们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胜地。

  临夏穆斯林与各民族一起生活,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经过经济、文化交流,长期融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穆斯林学中文、读儒书、按中国习俗定姓取名。同时,笃信伊斯兰教,有信真主、信圣人、信天仙、信前定、信经典、信后世六大信仰,“念、礼、斋、课、朝”五大功课,由宗教规定形成的婚姻、丧葬、饮食等习俗,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了穆斯林民族的民俗风情。

  【资源环境】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征是:三分之一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三分之一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面积则高寒阴湿。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空气新鲜,清爽宜人。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地貌特征属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型形态。

  临夏回族自治州资源丰富,尤以水利资源和旅游资源称著。

  全州有耕地215.3万亩,荒地285万亩,林地252.8万亩,水面108.6万亩。农村人均占地五亩,其中耕地1.4亩,分为川塬、山阴、干旱三类地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川塬山阴地区降水多,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牧草和林木生长;干旱地区光照丰富,雨量稀少。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青稞五大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麻、甜菜、瓜果、花椒、药材类。蚕豆是临夏的传统优势作物,粒大味美,营养丰富,是外贸出口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临夏大麻色白质柔,为陇上名产;唐汪大接杏久负盛名,远销香港等地。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著名的矿藏宝库━━祁连山和西秦岭山脉的交汇部位,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发现矿物计七大类35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40%。

  主要有:

  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

  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钼、锑;

  贵金属:金、银、铂;

  冶金辅助原料:耐火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

  燃料矿产:煤、泥炭;

  化工原料:磷、盐、钾长石、方解

  临夏回族自治州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图为刘家峡水库坝区。

  石、蛇纹岩、重晶石;

  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石膏、水泥原料、砖瓦粘土、饰面大理石;

  花岗岩铸石原料:(玄武岩、辉绿石)、沸石、硅灰石。

  全州境内河流纵横,有黄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广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条。黄河自西入境横贯北部,流长10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027立方米/秒;洮河流经州界东部边沿9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62立方米/秒;大夏河自西南流经临夏盆地58公里,平均最大流量34.3立方米/秒,还有其它河流和季节性山溪,年过境经流量332.5亿立方米。全州水利理论蕴藏量为32.81万千瓦,现有28.81万千瓦的水利资源尚待开发利用。

  临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独特,古迹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半山文化”、“齐家文化”因最早在临夏发现而命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的国宝“彩陶王”也出土于临夏,故河州又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是沿古丝绸之路寻胜访古的旅游热点之一。碧波万顷,灿若明珠的刘家峡水库是西北内陆最大的水库,素有“高峡平湖”之称。黄河三峡的奇异风光正的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积石雄关,传述着大禹“导河自积石”的典故。以“花儿会”和秀丽景色闻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松鸣岩和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独具一格的旅游景点。穆期林群众相对聚居,伊斯兰文化特色较为浓郁,各式清真寺溶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色香味俱佳的各类传统小吃,特别是清真风味小吃,享誉西北。河州“花儿”浪漫雄浑,是民族民间文艺珍奇瑰宝。

  【经济发展】

  2003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3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2%,第二产业增长3.9%,第三产业增长19.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6亿元,增长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增长11.8%;财政收入2.75亿元,剔除体制调整因素同比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1201元,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元,增长10.3%。

  【教育文化】

  临夏州有各类学校1497所,其中:小学1212所,普通中学95所,电大分校1所,师范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业技术学校7所,幼儿园4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48%。

  【科技卫生】

  临夏州现有科研机构7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1.14万人,各类学术团体35个,科普协会132个,可承担国列、省列科研项目,为自治州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服务。

  医疗卫生机构163个,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初步形成。

  【广电事业】

  临夏州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全州现有一个州级广播电视台,采编播设备已实现数字化,设有《临夏新闻》、《走南闯北临夏人》、《这方热土》、《新闻透视》等栏目,拥有县级调频广播转播台9座,乡镇级小调频广播站38个,村级小调频广播转播室86个,省属中波广播转播台1座。全州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75.93%。全州拥有大功率电视转播1座,县级电视转播台8座,乡(镇)电视转播站42个,村级电视转播室290个。已建成县级以上区域性有线电视台8个,全州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4.75%。广电光缆线网于2002年12月31日全线开通,实现了国家、省、州和县四级有线电视的联网,为广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临夏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体育】

  自治州成立后,全州七县一市先后成立了体育组织机构,承担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全州现有体育专职工作人员180多人。取得技术职称的30多人。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群众体育发展更加迅速。目前,全州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类体育健身点有100多个。群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口比重由“七五”期间的23%提高到“九五”期间32%。民族体育得到高度重视。临夏州少数民族体育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先后挖掘整理了几十项民族体育项目。还选派队员先后参加了1—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组团参加了1—4届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从1998年起全州举行适度规模的民族运动会已形成制度,1991年州体委被国家体委、国家民委评为民族体育先进单位。竞技体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1986年到1998年的十四年中,共获国家级比赛奖牌49枚,省级比赛金牌297枚,银牌120枚,铜牌99枚。业余训练建成三级训练网络。全州现有省属传统校6所,州重点体育学校1所,县级业余体校6所,传统校23所,形成了省、州、县三级体育训练网络。体育场地建设不断发展。现有体育场800个,其中标准篮球场735个,排球场30个,田径场2个,运动场9个,射击场3个,训练房7个。近年来全州又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了游泳馆2座,保龄球馆1座,相继建成并已投入使用。2001年全州在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6枚。

热门城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