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 三亚 简介

三亚

简介
详细介绍
  三亚古称崖州,也称鹿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多姿多彩。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三亚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等十大风景资源。2007年北京奥组委宣布三亚成为08北京奥运会国内火炬传递的第一站。

  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是祖国的南大门;是建设中的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新城。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全市面积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7平方公里。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长209.1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主要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瑁洲岛2.12平方公里,蜈岐洲岛1.05平方公里。

  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3.6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人口死亡率为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多民族聚居,有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5%,其中黎族18.4万人,苗族3407人,回族7096人。语言有普通话、海南话、军话、迈话、黎话、回辉话、儋州话、蛋家话等。

  三亚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广州出发近900公里左右,是祖国真正的南大门。三亚还是保护南海诸岛的后方基地,其战略位置在国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亚市区环境极为独特,山、海、河三种自然美景集中一地,构成了三亚市特有的自然景观。

  市区三面环山,北有抱坡岭,东有大会岭、虎豹岭和海拔393米的高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形成环抱之势,山岭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海上回望,群山如绿色屏障辉映出三亚市的妩媚多姿。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三亚面临南海,海湾较多,众多海湾各有佳景。处于市区的大东海、小东海、三亚湾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海上的东、西二岛仿佛是面向南海的一张大门,为宽阔的海面增加了层次感,海雾飘过,两岛掩其中,平添了几分神秘;漫步沙滩,作为三亚市标志的鹿回头隐约可见。三亚有东、西二条河穿过市区,二条河交叉南汇于南边海,北汇于中岛端,自然岸线曲折多变,上游水网纵横交错,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时有水鸟飞弋,鱼跃锦鳞,景致优美,生机盎然。

  三亚市区坐落在这样一种幽美的以山、海、河为特点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的建设注意城市与自然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山—海—河—城”巧妙组合,浑然一体,构成了三亚市区独特的环境特色。

  三亚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在约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她不仅具备现代国际旅游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岩洞、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堪称一绝。

  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风情万种的旅游资源,构成了罕见的热带滨海风光。迷人的海湾,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这里四季如春、花果飘香、山峦叠翠、椰林婀娜、海鸥翩跹。那如虹的海湾、清澈的海水、洁白的沙滩、奔涌的浪花、明媚的阳光、海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那碧波万顷的大海、变幻莫测的白云、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风情,无不散发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面对美丽的三亚,让人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到这里,不少海内外游客都忍不住惊叹“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游览三亚海山奇观时,对其胜景赞叹不已,即兴题词“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而音乐人则谱写了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触动了无数人的心扉。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16.3%;林业增长5.1%;牧业增长10.3%;渔业增长10.9%。水果、粮食、蔬菜、瓜类、肉类、水产品等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提高。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7.4820.8

  瓜菜万吨44.387.1

  其中:蔬菜万吨36.627.3

  水果万吨21.927.2

  橡胶(干胶)万吨1.196.3

  椰子万个28851.0

  槟榔吨84994.7

  肉类总产量万吨3.029.7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万吨2.379.2

  禽肉产量万吨0.6012.4

  禽蛋产量吨9336.0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9.2510.5

  其中:海水产量万吨8.6810.5

  淡水产量万吨0.579.2

  农村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用电量317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8%。化肥施用量5.53万吨,增长5.5%。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8816公顷,增长9.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21万千瓦,增长17.4%。其中排灌机械动力3.78万千瓦,增长15.5%;大中型拖拉机212台,增长5.5%;小型拖拉机2690台,增长6.4%。农用载重汽车382辆,增长2.4%。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在投资和外需的强势带动下,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拉动整体工业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6.01亿元,增长16.3%。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减(%)

  发电量亿千瓦时5.25-29.1

  原盐万吨3814-36.4

  水泥万吨54.7151.1

  自来水万吨549910.4

  商品混凝土万立36.7270.4

  2006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全年施工项目169个,其中,房地产施工项目72个,新开工项目达46个。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8万平方米;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34万元。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含农垦,未经省统计局评估,下同)108.9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12.8%;第二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20973元,同比增长12.4%。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9.0%降至28.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7%,居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三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5.5%降至23.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3.8%,居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二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5.5%提高至48.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5%,居三次产业贡献率首位。

  2006年三亚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就业发展综合指标、卫生发展综合指标、社会保障综合指标、科技进步综合指标;二级指标中共有12项得分第一,分别是人均生产总值增加量、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量、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量、中央和省级以外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低保工作指标、耕地保护指标、科技三项费用增长率。2006年,三亚市经济类指标综合得分和社会类综合得分均以占同类总分80%以上而名列第一名;可持续发展类综合得分名列第二。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00947万元,比上年增长38.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97338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基金收入3609万元,比上年增长5.1倍。税收增长较快,全市各项税收86602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契税增长117.3%,企业所得税增长49.9%,房产税增长55.4%,营业税增长22.9%,个人所得税增长4.9%。列入财务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7572万元,比上年增长6.8%;产品销售率99.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189万元,增长10.3%,其中利润6201万元,增长18.9%;亏损企业亏损面11.1%,亏损额125万元,同比减亏654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93,比上年提高27.1个百分点。

  2006年三亚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9.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09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综合指标、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综合指标居全省首位。

  此外,三亚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指标列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量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一。民间资本成为三亚投资的主导力量,占全市投资额的98.1%,成为全海南民间投资最活跃的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全省最低,而每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加量却居全省首位。每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量仅次于海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量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23元,人均增加量和增长率分别列全省第一和第二。三亚还在全省率先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率先免除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贫困地区和部分贫困家庭学生的课本费,进一步扩大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范围,平均每名学生财政实际拨款数达2718元,居全省第二。三亚教育发展综合指标得分居全省第三。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22.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57%,居全省第五。在文化事业方面,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居全省第三。城镇失业、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均位居全省前茅。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做到应保尽保,低保工作指标位居全省第一。科技投入逐年加大,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列全省第五;科技三项费用增长率达15.5倍,高居全省首位。

  黎苗歌舞是三亚舞蹈艺术的代表,其舞姿态提炼于狩猎耕作基本动作,其旋律提炼于民间传统歌谣。每逢丰收,新春佳节,“三月三”黎苗同胞不约而同,携到带子,来到村寨开阔之地燃起火把,敲响铜锣,舞起“打鹿舞”、“鹿回头”、“椰壳舞“等欢庆舞蹈,自娱乐自乐,唱也融融,舞也融融。其中《跳柴舞》被评为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并被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保留舞蹈之一。姿态各异的椰工艺品、贝雕工艺品及各种海洋动物标本、蝴蝶标本,是三亚新近崛起于海南旅游商品市场的工艺美术新品种。民间艺人利用椰壳资源,摄取生活中的神话传说为表现体裁精心雕刻,再现生活。三亚的民间编织历史悠久,扬名海内外。大体可分为:布织和竹织。布织主要以黎族织绵为。代表,图案精美,色彩斑澜。有毯、布巾、腰带、头盖、背包、裙等各种款式;民间竹织以山间竹子为材料,经劈刮、刷亮等复杂工序,制成品种齐全、观赏实用皆宜的竹器工艺美术品。三亚市是一座依山傍海,充满椰风海韵的园林城市。在南山东省文化旅游区,有以生态和佛教文化不主题的雕塑精品;在天涯海角游览区有伴着不息涛声的历史名人雕塑群鹿回头山东省顶公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在诉说“鹿回头”美丽的爱情故事;亚龙湾中心广场,一座荣获国家建筑“鲁班奖”的现代园林广场及雕塑群,将把您带回久远的历史,一切的一切让您目不暇接。

  三亚宗教文化丰富齐全。伊斯兰教;1000多年前随回民传入三亚,清真寺、伊斯兰古墓异彩纷呈。佛教;三亚是南海观音菩萨长居之地,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观音阁”供奉着世界首尊“金玉观世音”。道教:南山文化旅游区过错整地保存着道教开山始祖相关遗迹。

热门城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