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位于衡水市区南10公里处,为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在湖区万亩自然苇荡里,有各种禽鸟150多种。你可以看到丹顶鹤、白天鹅、灰鹤、鹈鹕、白额雁、天鹅、小鸥等一大批国家及省一二级珍稀保护动物。目前,这里已被河北省政府定为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
湖区碧波荡漾,天蓝蓝、水蓝蓝。湖中梅花岛上绿树成阴、空气清新。在这里可观湖、赏鸟、骑马、垂钓,也可与亲朋友人一道于湖中划船嬉戏,尽享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就形成了规模。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五大生产基地,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产。武强年画行销大江南北,还大量销往日本等国和台湾地区,年销售量可达亿对开张。
武强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人物场景简练。其刻版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稳健、流畅、奔放、生动,粗中透细,拙中见巧,既运用黑白对比手法,充分发挥木味、刀味效果,又不失明代前期古拙、雅拙的风格。其色彩多采用原色,单纯而富有变化,强烈而又调和,使人感到绚烂、热闹,是烘托节日气氛、馈赠亲友的佳品。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还在年画馆拍摄过MTV《好日子》的部分场景。
自1983年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武强年画社",到1985年投资建立"武强年画博物馆",再至1993年武强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全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年画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年画博物馆又投入巨资,建成了集木版雕刻、印刷、装裱、销售为一体的展销场馆。您在这里可以切身体验一下年画的整个制作过程,并可自己动手制作。
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寺内有一塔,高36.5米,塔体为八面棱锥体砖木结构,自四层以上四面有门,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每登一层都要绕塔沿半圈,找到另一侧的入口。
来寺内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也不啻是一种享受。"千年不死草"属兰科,又叫马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寺内这株是由唐朝大诗人王之涣所栽。唐开元二年,26岁的王之涣深得宰相张九龄赏识,并被推荐到当时的衡水县当主簿。临别,见相爷府前有墩马蔺草,触景生情,遂向相爷说:此草不贪肥水,千载永绿。贤明的相爷既然信任我,学生也一定要像这无所贪图的马蔺草,在为国为民的仕途上,不怕风霜,永持文人的正义本色。并讨得几棵栽于衡水,留得千古佳话。
竹林寺坐落于冀州市北关村旁,是冀州古城的四大名寺之一,因其三面环水,夏秋时节有时出现海市蜃楼幻景而又名"悬空寺"。改"竹林寺"则源于晋朝"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山涛曾为冀州刺史,颇有功绩。
寺内东北角建有镇海塔,塔基为一迷宫,您若登塔须先过迷宫。寺北端建有度假村,四面环水。傍依度假区有紫微山,该山与玄门遥相呼应,上有楼台亭榭,飞瀑流泉;下有溶洞,妙趣横生。
您也可到寺旁古街赶一赶当地的庙会,品尝一下特色小吃"贴饼子熬小鱼"。若逢正月十五,可过一过当地的“老鼠节”,既热闹又壮观,定会让您大开眼界。
庆林寺塔位于故城县饶阳店村东。饶阳店原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叫庆林寺,该塔坐落于寺内,故得名。
庆林寺塔外形呈八面棱锥体,用青砖砌成,塔高7层。塔身四壁上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每层都有砖砌精巧别致的"叠涩"。在塔的内壁上,您可以领略到宋、元、明、清历代文人的诗文,其中有一首明朝嘉靖年间邑人侍郎王士嘉称赞庆林寺塔的诗:"浮图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绝顶登临处,摩挲星斗寒。"
198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寰教授曾来此对该塔进行考察,并根据塔的建筑风格确定为北宋初期建筑。
1982年9月,庆林寺塔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县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景县城内西北角的原"开福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千年古塔,几经风雨,历史上曾数次重修。在1973年的维修过程中,于塔顶铜葫芦里发现明朝木版复经3卷,共9册,包括《大乘妙法莲花经》7册,《大乘诸品经咒》1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册,还有一尊长20厘米、宽11.5厘米、高12厘米的释迦牟尼卧式铜佛。
古塔13层,为八面棱锥体,高63.85米,下铺巨石,上以砖砌,塔基下有一深井,每层均有涵洞外向,塔顶有铜质葫芦,高2.05米,遇有风日,涵洞被风鼓荡,作水涛声,故有"古塔风涛"之说。
经济建设概况
整体情况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两增并举、以快赶强”的方针,努力扩大社会需求,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1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52.5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38.2亿元,增长15.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449元,比上年增长14.0%。
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发展。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农业产值90.0亿元,增长11.2%;畜牧业产值62.7亿元,增长13.7%;渔业产值4010万元,与上年持平。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9.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85.9万吨,比上年增长4.0%;棉花产量15.9万吨,增长53.4%;油料总产量12.2万吨,下降了15.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4.6万吨,增长10.6%;禽蛋产量23.3万吨,增长16.2%;牛奶产量2.8万吨,增长37.0%,水产品产量0.6万吨,增长5.9%。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26.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22.6%;重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30.3%,轻重工业之比为1:1.27,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7.7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产销衔良好。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实现利税36.4亿元,增长3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亿元,增长15.9%;实现利税9.8亿元,增长18.8%。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运行平稳。2004年,我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85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5.8亿元;竣工产值完成5.6亿元。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利润5828万元,税金5677万元。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城市实现零售额32.5亿元,增长19.2%,农村实现零售额69.3亿元,增长了17.1%。城市市场增速继续快于农村市场。分行业看,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0.4亿元,增长18.2%;餐饮业零售额10.8亿元,增长18.2%;其他行业零售额1.7亿元,增长16.7%。
市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全市亿元市场共17家,商品成交额达114.2亿元,增长20.3%。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371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56个,生产资料市场15个,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144.5亿元。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2004年我市乡及乡以上公路通车里程5121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1411公里,简易铺装路面3545公里,未铺装路面165公里;高速公路140公里;一级公路115公里,二级公路892公里;农村公路“村村通”公路共完成建设里程2558公里,新增通油路行政村1257个。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9.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8%,完成旅客周转量24.5亿人公里,增长了7.5%。
邮电业务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93.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2.7部。
对外经济
2004年,我市坚定不移的实施“开放兴市”战略,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开放本领,创造开放环境,注重开放实效,全市对外贸易保持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值1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0%,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总量跃居全省第三位。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751万美元,较上年增长42.6%,其中直接利用外资8967万美元,增长43.6%,在直接利用外资中,亚洲对衡投资6467万美元;欧洲投资1095万美元;北美洲投资1405万美元。全年全市引进省外资金34亿元,增长15%。
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显著提高。2004年,全市完成全部财政收入29.2亿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增长32.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亿元,增长29.7%,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收入10.9亿元,增长23.0%;营业税2.3亿元,增长50.7%;企业所得税2.4亿元,增长15.5%;个人所得税2.1亿元,增长10.9%。全年财政支出34.6亿元,增长118%;教育支出70257万元,增长14.5%;农业支出13415万元,增长16.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10777万元,增长4.0%;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9719万元,增长24.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261万元,增长54.5%;城市维护费6355万元,增长24.9%。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5.6亿元,当年新增50.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3.5亿元,当年新增28.4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0.2亿元,当年新增20.0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7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4年民生、新华两大保险公司的加入为我市保险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亿元,增长71.7%;人身险保费收入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7%。
教育概况
一、基本情况
2004年我市教育系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462所,在校生数为347879人;初级中学256所,高级中学22所,完全中学18所;初中生在校人口261882人,高中生在校人口82362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1558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7%;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79%。2004你那衡水师专顺利升本,结束了衡水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
2004年我市科技三项费用的总投入经费为1771万元,比上年增长43.3%。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62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13项,全年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239份;技术交易额1349万元。
二、基础教育
2004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19所,小学1867所,共有中小学在校学生76万人。衡水市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不断强化县市区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责任,调动了各级政府办学和广大群众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推进中小学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形式改革。全市有民办中小学校37所,"公办民助"中学14所。高中办学模式改革也有进展,全市有综合实验高中11所,特色高中实验校4所。
衡水市中小学的基本学制为"六三三"分段,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部分学校进行了学制改革实验,全市有12所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有一批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相衔接的建制改革实验。近年来,衡水市中小学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及评价制度改革。小学毕业生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校。小学进行了学生个体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各县市区进行了中考、中招办法改革,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各乡镇初中学校,分配率达到50%以上,并给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以更多的推进教育改革的自主权。
衡水市的基础教育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衡水市的小学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活动课。其中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社会、自然常识、体育、美育、音乐等。活动课包括体育锻炼、校(班)队活动、兴趣活动等。小学各年级周课时在30节以内。中学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保健、劳动技术等。活动课程有体育锻炼、校班活动、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初、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与网络课程。中学各年级的周课时在32-34节以内。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市中小学按照衡水市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设计德育内容,确定不同年级的德育要求和实施办法,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德育的功能,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德育和积极性和,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中小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重视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和意志品质等)的培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学会参与、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各中小学都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重视健康和卫生基本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开展得比较普遍,中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情操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学业成绩,又注重全面发展,既注重当前的提高,又注重学习过程,既注重校内发展,又注重在家庭、社会的进步。
在构建衡水地方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也处于基础性地位。多年来,衡水市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基本上解决了三岁以上儿童入园问题,使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了67%,已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园的格局。
特殊教育是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纳入全民义务教育的轨道。衡水市已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和普通学校开设的特殊教育班及随班就读的办学格局,基本上满足学生就学需求。2000-2001学年度,衡水市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374人。特殊教育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衡水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单位有2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