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网站群:美食网 | 美容网 | 宠物网
首页 菜谱 原料 软件 点评 成果 餐厅 小吃 贴士 小馆 特卖
首页 > 北京北京 > 老字号

沙锅居饭庄

分数: 评论:0 照片:0
沙锅居饭庄位于北京市,是一家老字号餐厅,如果你到访过这个餐厅,欢迎对此餐厅发表你的点评,欢迎晒照片查看更多本地老字号餐厅
的图片
店铺照片:
还没有网友分享餐厅的照片,欢迎上传餐厅照片! 上传照片
创始年代:
1850年
店铺信息: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60号(近缸瓦市)

  电话:010-66021126

  砂锅居来源

  砂锅居老字号饭庄开业之初叫“和顺居”,因当年用一口据传是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煮卖上好猪肉,肉之肥美不腻,味道极佳。日久,人们则以砂锅居代之原名。概况砂锅居的声誉经久不衰,是因它采用了宫廷王府烧、燎、白煮等技法而独树一帜。

  “烧”实为“炸”,将煮后的猪肉和内脏用油炸制成名菜,外酥里嫩、清香隽永;“燎”是将带皮的猪肉、肘等,用铁叉叉住在旺而不烈的火上翻动,待表面上“燎”起小泡后,用温水浸泡刮去糊皮,再放入砂锅中清水煮熟,切成片蘸调料食用,外皮金黄、肉质白嫩,以“糊肘”最为盛名;“白煮”是砂锅居最富特色的烹饪技法,将上等原料洗净后放入砂锅中,用旺火烧开微火慢煮,汤味浓厚,煮好的肉嫩香、酥烂,去骨去皮切片后蘸特制味汁食之。

  砂锅居的菜肴既有宫廷御膳、王府膳食的细腻,又有北京民间菜肴的质朴,成为北京菜系中官府菜的代表。

  砂锅居早年在京都名气不大。真正出名是清光绪年间,一“旗员中堂”在家办庆寿宴会,因接待一位“里扇儿”(老北京称太监为“里扇儿的”)而扬名。

  光绪初年某日,一位旗员中堂家庆寿办事。而门生下属争相趋奉。庆寿之日,六部高官、封疆大吏、八旗都统、翰林学士多来祝贺,寿堂中明烛双燃,张灯结彩,大栅中高朋满座,盛友如云。有几个太监也来拜寿,高居上座,指手画脚,高谈阔论。到了开席之际,茶师照例走到太监面前,请双安(请一个安,再请一个安,称为请双安),说请里扇儿的老爷们要菜。原来太监有个恶习,凡到人家坐席,砂锅居主人家准备多么丰盛多么精细的菜肴,太监也摇头摆手,说不堪下咽,必须自己点菜,点名要某饭庄的某菜.其实所点者并不比主家备办者强,但太监非如此不可,这叫“摆谱儿”。当时几个太监七嘴八舌地要了几家饭庄的菜。其中一个太监信口开河地说“我要砂锅居的烧碟儿炸肷贴。”主人家立即请砂锅居的厨师来备办伺候。太监一句胡说八道使主人家花钱费事倒不要紧,这下子可把数十年难登大雅之堂的“下水棚子”捧上了天。当朝宰相家老爷子庆寿使用了砂锅居的席!此话不胫而走,立即传遍京华。自那以后,京旗官宦人家至于家资较裕的旗人家办喜事、丧事、寿事、弥月等,无不以砂锅居的烧燎白煮为主要席面,谁家搭棚办事若不摆七十二个烧碟,就比什么都丢脸。砂锅居自这次庆寿宴会后,名声大震。民国年间砂锅居的买卖更火。

  不少商人见砂锅居买卖不错,于是有人便打上了仿字号经营的主意,也开白肉馆参与竞争。砂锅居为此特在门面两边戳起来两块招牌:一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由著名书法家蒋之先生亲自为砂锅居挥毫题笔;另一块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通数老北京的老店名馆,凡立了字号的,基本是一家一匾。可砂锅居“个色”,一家馆子三块匾,谓之“一怪”。据《御府菜寻踪》一书载:乾隆六年(1741年),定王府更房处扩建为三间门脸的和顺居,三间门脸三块匾。其中“和顺居”居中,左为“白肉馆”,右为“砂锅居”。一店三匾这在当时令人不解。其实,个中原因并不复杂。

  同治年间砂锅居尚无字号,时人称之为“下水棚子”。后于光绪年间请著名书法家正红旗佐领柏三爷(字松年,满族沙济富察氏)写了“和顺居”的匾,砂锅居由此进入饭馆之列;再说“砂锅居”,是因为创业之初到这吃白肉的人多,又是大砂锅煮肉,人们习惯以形象冠名,久之约定俗成“砂锅居”;“白肉馆”说的是另件事。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东四牌楼有一家白肉馆叫“和顺馆”,生意衰微,经营不下去,店主见砂锅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合,与砂锅居合并。

  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硕大砂锅,成为砂锅居见证历史的镇店之宝。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硕大砂锅,成为砂锅居见证历史的镇店之宝。

  如今三块匾的逸闻早已是历史。现在砂锅居门头挂的字匾是著名书法家柏涛亲笔题写的匾额。

  经营情况

  中午摘幌,半日买卖。在北京老字号商铺的历史上,砂锅居有一段令人费解的“经营一怪”。怪在自开业始,直到民国年间,一直是半日营业,到中午12时,就摘幌子、卷门帘,停止营业。北京民间流传的歇后语:“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就是单指这件事的。

  他们的生意日渐兴隆起来,便在定亲王府外开了铺子,小店取名“和顺居”,喻意和和顺顺。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一书中即有“白肉片,会肝肠,烧下碎,烧下颏,和顺白肉馆在西四牌楼缸瓦市路东”的记载。

  据传和顺居煮肉时用的是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一次可煮一头整猪,吃过的人们形象地将小店称为"砂锅居"。日子久了,便取代了“和顺居”这个店名。

  砂锅居的菜肴味道佳,主人又待人和气,且买卖公道,食客盈门。开业之初,每天只做一头猪,好食者众多,座无虚席,到了中午就卖完了,便将高高挂起的幌子摘掉。所以北京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看来,想吃这一口,还得赶早呢。

  据传,砂锅居曾有乾隆皇帝留下的御笔。清代开业之初,常有宫内文武官宦来此品尝,民间流传“白肉一绝”的说法日渐传入宫内,乾隆皇帝有所耳闻。一日,皇上兴致有佳,差人传砂锅居厨师进宫,膳后余兴未尽,遂题笔“此乃珍馐,味之一绝”。从此,砂锅居名声大震。至嘉庆年间盛景空前。有“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已云迟”的说法,你是否从中体会到了该店的兴盛?京都商贾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砂锅居赶快在它的门脸挂上“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对联,以示其正身。

  民国期间,开始增设晚餐,不再逾午则闭门了。娄锐在《首都杂咏》中赞道:

  异品佳肴说旧京,漫将滋味任公评。

  调成猪肉千般样,且把肝肠万种烹。

  打破旧规添晚卖,为合时代也牺牲。

  何妨一识庐山面,借问砂锅寿几龄。

  解放以后,花德旺等老师傅于1952年创制推出了名副其实的砂锅菜--砂锅白肉。选用的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腻,汤纯且味厚,在三九隆冬之季,吃上一个砂锅白肉,香在口中、暖在心头。其后,砂锅三白(白肠、白肚、白肉)、砂锅丸子等陆续出台,深受顾客欢迎。[HaoChi123.com]

食友点评:
还没有网友点评,欢迎您第一个点评,谢谢! 发表点评
我说两句:
请您评分:
     
您的昵称:
 
您的点评:
北京
北京,简称京,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 全文
看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