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饭庄是石家庄的“老字号”饭店,其前身为“中华永信楼”,建于民国3年(公元1914年),当时位于大桥街和南大街交叉路口的西南角。饭庄分为南楼、北楼,各设两层,两楼之间由东西两排厢房衔接,系天井式院落,上搭天棚。饭庄由清廷御厨张海亭投资所建。此人烹调技术高超,擅长制作各种宫廷菜肴、满汉全席。因经营有方,用人得力,致使生意兴隆,而在石家庄一带颇具名声。
1938年,“中华永信楼”部分人员又在三民街(现五一街)开办了一个“永信兴饭庄”。其余人员随名厨解呈祥在朝阳路(今中山路)路南开办了一个“中华饭庄"(即现址)。这样就把原来的“中华永信楼”分为“中华”、“永信兴”两大饭庄。
民国29年(1940年)2月,新建的中华饭庄,占地400多平方米,楼下可摆20张席面,楼上可摆15张席面,两厢房各摆8张席面,同时可开50张桌面的筵席,接纳400余客人。
另外,中华饭庄继承了“中华永信楼”的经营特色,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加之有河北名厨郑树堂、阎洪斌、申茂林、王连寿、李殿才、袁清汉等掌灶,有面点技术高超的郭同魁、宋玉田,专门为宴席制作精美细点,因而生意兴隆,名声很大。当时在此就餐有“夜晚赴宴不见星,白天赴宴需备灯"之说,意思是说,白天赴宴至晚才归,晚上赴宴天亮才散。
1947年石家庄市解放后,市总工会接管了中华饭庄,将其归为国营企业,投资3000万元进行了修葺整饰,同时在旧字号前冠以“新”字,称为“新中华饭庄”,以示区别。同时又补充了一批技术力量,如名厨王玉玺、著名服务员魏善明、高寿延、程树和等,烹调力量愈加雄厚,营业项目更为齐全。既包办酒席,又备有便饭小吃。所制“飞翅鲤鱼”、“西瓜雏鸡”、“栗子野鸡”、“荷叶鸡”、“菊花火锅”、“荷叶粥”等名菜,备受欢迎。
1956年,中华饭庄更名为“国营第二饭店”。1959年,河北省饮食公司出版《烹饪手册》一书时,“石家庄菜肴”一节中,基本上均署名“石家庄国营第二饭店”(即中华饭庄)。
1960年,中华饭庄进行翻盖和扩建。由于当时紧缩基建开支,中途停建,没有达到原设计规模,只由原来的平房,扩建为占地l811.7平方米,建筑面积4507.9平方米的四层楼房。文化大革命中,此楼曾一度被市委党校占用,直到1970年才恢复营业,改名“拥军旅馆”。1971年5月1日更名为“中山路饭店”。
1982年6月1日,“中山路饭店”恢复了老字号“中华饭庄”;同时被列为甲级菜馆,经营河北菜系,并指定为对外开放饭店,接待外宾,成为我市较大的饭店之一。
为了广取各地烹饪技术之长,饭庄精心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优秀厨师,分赴山东、东北、湖北、江苏、北京等地学习深造。现已培养出一级厨师2名,二级厨师2名,三级厨师7名。他们能烹制近千种菜肴,其中传统的风味菜肴近百种。特别是一级厨师袁清芳创作的“金毛狮子鱼”,成为河北菜的代表菜,各界人士对此评价很高,并上了国宴,他编写的菜谱已作为烹饪教学材料出版,为祖国烹饪做出了贡献。
中华饭庄经营的传统名菜有160多种,其中“金毛狮子鱼”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名菜,纳入全国名菜之列。此外,该饭庄制作的白龙过江、海底捞月、芙蓉出海、鸳鸯银耳、蚂蚁上树、五龙吐珠、糖烧葡萄架等名菜,极有特色,深受顾客欢迎。另外中华饭庄除恢复了许多传统饭菜外,还大量的引进了许多外地受群众欢迎的优质风味品种,有江苏冷面、德州扒鸡、天津包子等几十种。该饭庄特产的“香蕉夹馅面包”被列为名牌产品。
现在的中华饭庄已是石家庄市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场所,设有旅店、大、小餐厅(内设雅座)、浴室、理发馆,并担负着附近居民、旅客的早点、夜宵供应和主、副食品的供应。[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