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67620251
小肠陈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喜欢吃下水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家饭馆。其主要原料是猪肠、猪肺和干豆腐,用大锅卤制,一般要在清早就开始“卤煮”,快到中午吃饭时间,加入戗面做的火烧,待到火烧边软,即可食用。卤煮火烧比较在意的,一是猪肠猪肺一定要洗的干净,一是火烧一定要戗面的。如果上述两条做不到,那么或是有异味,或是火烧会被煮烂,而无法食用。和北方多数的饮食一样,卤煮火烧以味儿厚见长。在卤制过程中,加入大量的作料。在食用中,可根据个人口味,适量的放辣椒油、蒜汁、醋,以及香菜等等。
店铺发展
1956年,公私合营。“小肠陈”在南横东街的燕新饭馆内专门制作卤煮火烧。当时只是晚上饭口营业,可下午三、四点钟就有人拿着锅、盆到店门口排队。其中有远道而来的食客,也有近道的邻里街坊,成为当时南城一景儿。小肠陈一干就是30多年,直至75岁才退休。改革开放后,第四代传人陈秀芳在老父亲的支持帮助下在南横街重新亮出小肠陈的牌子。她大胆创新,开发创新出卤煮火锅、卤煮砂锅和百余种下水风味菜肴,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菜品系列和经营特色。其卤煮小肠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卤煮什锦火锅被评为“中国名菜”。
历史沿革
小肠陈祖传四代制作卤煮小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卤煮小肠是由清朝宫廷御膳“苏造肉”演变而来。
据老辈人讲,乾隆45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下,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官员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揣度皇帝的口味,为乾隆爷精心设计并炖制出一道荤菜,乾隆食用后大加赞赏。张东官也因此随驾进京入了御膳房。这道新菜取名“苏造肉”,意为苏州大厨所制。此菜后来传入民间,为适应平民百姓食用,后人尝试着改用廉价的猪下水,特别是以猪肠为主要原料代替五花肉,其风味更加独特,由此“苏造肉”演变为“卤煮小肠”。卤煮小肠口味浓厚,且价位低廉,既解馋又充饥,颇受老百姓的喜爱。于是,陈氏父子在农闲季节卖起了这一吃食,此后传承至第三代陈玉田。陈玉田从小学艺,子承父业,把这卤煮小肠制作得更加地道了。
陈玉田制作的卤煮小肠(卤煮火烧)可谓一绝。他精心选料,悉心炖制,致使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故因此扬名。当年陈师傅的卤煮摊儿就设在现珠市口大街,丰泽园饭庄旁,原华北楼戏院前。陈师傅经营卤煮,童叟无欺,待人又极为和善,有钱没钱的,只要来到摊儿前,都能吃上一口儿,落下了一个好人缘,顾客络绎不绝,曾有众多梨园名角儿在唱罢大戏后把来上一碗卤煮当夜宵作为美事。越来越多的北京百姓认可陈老先生制作的卤煮,“小肠陈”的雅号由此叫响。
公私合营后,陈师傅在南横街的燕新饭馆一干就是30多年。好吃这口儿的老北京都知道城南有个“小肠陈”。当时是晚上饭口才营业,可下午三、四点钟就有人拿着锅、盆到店门口排队。其中有远道而来的食客,也有附近的邻居百姓,那阵势成为了当时南城一景儿。
陈老先生到了退休年龄还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北京晚报》在报道了小肠陈的事迹后,为他公开寻找接班人。您别说,还真来了几个徒弟,可后来终因此活儿脏、累、热、苦,都相继离去。陈玉田不得不在国营餐馆干到75岁才退休,退休后陈家的卤煮小肠也面临失传。可陈玉田老先生一直心有不甘,难道干了一辈子的手艺就这么丢掉了吗?他实在是离不开那口大锅,离不开喜爱这一口儿的京城百姓啊。
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救活了小肠陈。78岁的陈玉田,在政府的支持下又领了营业执照。女儿陈秀芳(现小肠陈饭庄总经理)随老爷子在南横街中心亮出了“小肠陈”的招牌。年尽八旬的陈老先生依然精神抖擞,言传身教,每天坚持上灶两小时,手把手的教徒弟。一时间南横街卤煮店甚是红火。百姓闻声而至,不少人跑大老远的来吃这一口儿。其实来客中有的不单单是为了吃,还想看看陈师傅和他的绝活手艺。您瞧,80来岁的人了,从滚烫的大锅里捞出主料,刀起刀落,片刻之间案板上已是片儿成片儿、块儿成块儿,既干净又齐整,随之以刀当铲儿装入碗中,再淋上醋蒜汁、辣椒油……一股香气直窜肺腑。那叫一个干脆利索。食客看着都过瘾,这手活儿简直就是一种表演。
这么多年了,陈老先生一直以诚信为本,用他的热心温暖着每一位来客。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顾客都在询问和怀念他呐。小小一碗“卤煮小肠”,它不仅包含着北京浓浓的风土人情,也寄托着北京百姓的缕缕情思,还蕴含着“小肠陈”特色文化的历史渊源。[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