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热!连空气都尽显干燥。衙口这个在海边的村子也是如此,但在这个村庄里,热气中却流淌着一丝青青的味道,微带泥土的香———一种被烘烤干的泥土味。仔细寻找这香味的源头,原来是那已摘去花生的藤叶。只见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石埕路旁,到处堆着成垛的花生藤,藤上叶子已晒得发黄,藤的根部偶尔还可见“漏网”的花生。这个时候,我是开心的,有偶遇珍宝的感觉,伸手就去摘那被遗漏的“宝贝”,剥了壳便往嘴里送,然后笑言:“我也吃到衙口花生了!”
当然,这只是闻名遐迩的衙口花生的雏形,经过加工后,衙口花生的味道可比这要来得妙多了。在施能忠老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村里最著名的花生生产厂之一———永兴花生厂。
早闻衙口花生久负盛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此时一见,果不其然!只见8个大烟囱正往外吐着烟,炊烟袅袅;下面的16口大锅里正“咕咕”冒着泡儿。成堆刚刚摘下的花生,传统的灶台,木质的蒸屉,不远处堆着的一袋袋白盐……这些便是制作衙口花生的全部材料。而旁边的水泥大埕上,早已晒满了煮熟的花生,几个工人正顶着烈日,用竹耙翻晒着花生。
永兴厂的施厂长说,衙口花生的制作期每年只有一个月,就是农历七月左右,现在正是最忙碌的时候。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施厂长热情地招呼我们吃花生,我却好奇于为什么衙口花生会如此受欢迎。施厂长笑言,当然是要有好的原材料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不是什么品种的花生都能用来做“衙口花生”的,而且,要经过“八煮八晒”的独特工艺才能完工。
衙口的土地大多是沙质的旱地,很适合花生生长,特别是一种名为“小琉球”的花生品种。长在衙口的“小琉球”表皮黄里透紫,内仁味道鲜美。
光绪年间,有一个叫施性比的人将花生清洗后加入少量食盐,用旺火猛煮而食,别有一番风味。此人曾苦心研究花生蒸煮工艺,蒸煮花生能做到时间短、熟得快、出油量少,然后,又将蒸煮的花生晒干后进行密封保存,成为“白晒花生”。经他加工后的花生皮色美艳、香脆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于是,施性比就专门从事花生的加工与营销,从此,“衙口花生”开始广为传播……
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衙口花生的“前世今生”,施老指着那些晒着的花生说,只有从早上11点到下午2点这段时间才能晒花生,其他时间晒出来的花生会影响衙口花生的质量。想不到小小的花生竟有这么多讲究啊!
乡间小吃也醉人
一路上,施能忠老人都在和我们说一种叫“脆皮芋圆”的小吃,说其如何好吃,说那家做芋圆生意的店家每天是如何将3000个芋圆一售而空,每日下午5点便早早关门的事儿。
我们寻迹找到连登路口,果然看到不远处“芋圆”两个大大的招牌。店面虽小,里面顾客却不少,店主人正忙得不亦乐乎。香气扑鼻,顾不得其他,我们品尝为先。所谓芋圆,是以槟榔芋、地瓜粉和红、白萝卜丝为主要原料,再以精猪肉及其他调味料为馅,包成圆形,由蒸笼蒸出的美食。芋圆吃法众多,既可以干炒又可以煮汤,还可以作为甜食。我们各要了一份甜食和一份汤食。甜食,蘸着花生末、红糖拌成的佐料一起食用;汤食,把芋圆分成几小块,加入熬好的大骨汤,洒点青绿葱花,热气腾腾,让人胃口大开。
大快朵颐之时,施老说,这芋圆可是有数百年的历史:芋圆最早是作为干粮出现的,因为衙口靠海,村民们讨海时吃饭不方便,一位渔民的妻子偶然做出了芋圆,发现它既可以热吃,又可冷吃,作为干粮最合适不过,于是,芋圆就成了渔民们出海必带的干粮。如今,它成了衙口当地最为特色的风味小吃,至今,许多华侨对此依然念念不忘……
据说,村里还有另一著名小吃———绿豆饼,传说是当年施琅发明的。由于出征台湾时天气炎热,船上带的干粮干涩至极,难以入口,士兵们都吃不下去。于是,施琅令厨师苏顺成去做些新的干粮。苏顺成苦思冥想,只做出了一种油饼。这日,他将油饼和一碗绿豆汤一并送上,施琅嫌油饼油腻不适合做干粮,心生烦闷,将手中绿豆汤往桌上一放,没想到放重了,绿豆汤溅到油饼上。施琅灵光一闪,脱口而出:做绿豆饼。如此,苏顺成按着施琅的意思制作出绿豆饼,没想到,大受士兵们喜爱。
听说,现今,苏顺成的后代还在做绿豆饼,且深受欢迎。可惜,此行我们没能见识到绿豆饼的风采。虽如此,仍是陶醉不已,这乡野里,竟处处藏着美味,让人流连忘返……[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