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建设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据说,浩翰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一无所获。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濒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北海采取的正是这种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园中有"吕公洞"、"仙人庵"、"铜仙承露盘"等许多求仙的遗迹。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处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岛名"瑶屿"。金代开始挖湖堆山,扩大瑶屿,改称"琼华岛",岛上建"瑶光殿"、"广寒殿",又从汴梁(今开封)移来艮岳花石堆叠假山,北海便初具规模。元代继续扩建琼华岛,改称"万岁山"、"万寿山"、’渎山",并以此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说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宫的后花园,称西苑,始掘南海,堆土东岸,将团城和犀山台与陆地联接起来,并建"金鳌玉栋桥"。清代,在广寒殿遗址上建塔立寺,称"白塔寺",后改称"永安寺",称琼华岛为白塔山。乾隆时期对北海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连续施工30年。光绪时代,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北海,供其享乐。
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8月,北海被辟为公园向游人开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渐荒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成为一处杂草丛生、污泥淤积的荒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海公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疏浚三海、修整建筑、增加设施,使北海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民休息游览的胜地。1987年,北海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北海公园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3.9平方公里)。湖口琼华岛上建的藏式白塔为全园标志。漪澜堂波相光映;濠濮间游廊曲折。北海北岸是几组宗教建筑,有小西天、大西天、阐福寺,西天梵境等,还有五色琉璃镶砌的九龙壁,两面各有蟠龙9条,戏珠于波涛云际,造型生动,色彩明快。园内还保存有文物铁影壁、一座16面多角形塔式石幢、495方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万岁山团城和承光殿玉佛等。北海团城内的玉佛高琢1.6米,为整块白玉雕而成,佛身镶嵌宝石,通体莹润,珠光夺目,极为珍贵。其左留臂有一刀痕,为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留下的罪证。团城承光前的巨型玉瓮“渎山大玉海”重达3500公斤,气势逼人。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区,主要由北海湖和琼华岛所组成。面积68公顷,其中水面约39公顷,陆地为29公顷。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的皇家"禁苑",已有上千年历史。琼华岛临水而立,挺拔秀丽,为全园的主体。岛上白塔高耸,殿阁参差;岛下碧波浩淼,游船如织。沿湖岸上,绿柳垂丝,百花织锦,亭台楼榭,掩映其中。整座园林充满一派诗情画意的旖旎风光。
北海,历史悠久,布局讲究,风格多样,文物繁多,是我国及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
北海之水泊,原为永定河故道积水而成。远在一千多年前,辽代便在此兴"瑶屿行宫"。公元1179年(金大定十九年),金代于此挖湖叠山,建造大宁离宫,湖名"西华潭",岛称"琼华岛"(简称琼岛),并按神话传说"一池三仙山"的幻境,布局构筑。湖中除叠有琼岛(琼岛之巅建有宏伟的广寒殿),还筑有"圆坻"(即后来的团城)和犀台山,以象征海上的三座仙岛。环岛山石峥嵘,树木蓊郁,当时便有"琼岛春阴"之誉,为"燕京八景"之一。
元代,世祖忽必烈住于岛上,改岛名为"万寿山",改湖名为"太液池",并以此为中心兴建元大都。当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应邀游览该苑。他对苑容景观惊叹不已,盛赞中国人民"造化自然"的伟大才能。后来,他以此苑为范例,在"游记"中,向西方世界热情地介绍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和自然山水园林的高超艺术成就,影响甚为深远。
明代时,于团城西侧筑起了金鳌玉大石桥,而将太液池一分为二。同时又在太液池的南端开挖了一个水域,造成三个湖面。从此,自北向南才有了北海、中海和南海的西苑"三海"之称。
到了清代,北海造园进入鼎盛时期。岛上的藏式白塔是清初建立的,此后该岛又称白塔山。乾隆年间,乾隆帝汇集我国各地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把皇家园林、第宅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一起,在此大兴土木长达三十年之久,使之成为一座综合类型的、十分完美而壮丽的帝王宫苑。殊为可惜的是,该园于清代末年先后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严重的破坏,此后一直处于败落不堪之状。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园容面貌焕然一新,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昔日的皇家御园,今天成了广大中外游人在北京城内游览、娱乐最理想的场所之一。
【主要景点】
永安桥建于十三世纪时期的元代初年,是一座以雅洁、精巧取胜的连拱大石桥,起着连接与烘托琼岛的重要作用。在桥的南北两端,各竖彩绘牌坊一座,名为"积翠"和"堆云"。牌坊前还各设有一对石狮子,对称呼应,相映成趣。近年,桥面和雕栏均修饰一新,在碧水、蓝天和巍峨白塔的映衬下,更是蔚为壮观。我国园林中的桥梁秀丽多姿,形式多样,主要有拱桥、浮桥、廊桥、亭桥和梁式桥等?quot;桥引人随,妙运无穷",这是因其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得到统一的结果,所以此类桥梁成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之一。
永安寺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原名白塔寺,乾隆八年(1743)改为永安寺。该寺依山就势而筑,共分三进三上殿宇,前殿名为"法轮殿",殿前左右设有钟、鼓亭,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中殿"正觉殿"、上殿"普安殿"(白塔下),原为喇嘛诵经之所,帝后在园内游乐时常来此烧香拜佛。该寺殿宇、佛像均被修饰一新,引人入胜。游客参观该寺和登白塔远眺京城全景,须另购票进入。
四亭二碑在法轮殿殿后的山腰处有两座牌坊,南题"龙光",北题"紫照"。过了牌坊即为正觉殿,殿前建有"涤霭"、"引胜"、"云依"、"意远"四亭。四亭上下对称而造,典雅美观。
引胜亭内设石碑一块,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刊刻乾隆写的《白塔山总记》,记述了该山的建置沿革。
涤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乾隆写的《白塔山四面记》,描述了该山四周的景色特点,是篇文藻华丽的导游词。
昆仑石正面"昆仑"二字为乾隆手书,背面还刻有他写的一首诗文。此石为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设。昆仑石后面的众多岩洞,为叠筑假山时所砌,以象征神仙们居住洞天福地"。
太湖石产于江苏太湖流域,具有瘦、皱、透、漏四大特点。这些奇秀石料,原是北宋统治者为建汴梁(开封)寿山艮岳御园而不惜民力财力,掘自太湖运往京都的。金灭北宋后,金王朝采取减折粮赋的办法,再次迫使百姓将此石从开封运来这里,所以又叫"折粮石"。由此可见,劳动人民为挖掘和运输这些太湖石,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血汗代价啊!
龟趺石碑两块,竖于普安殿东侧下的平台上,原刻有赞扬佛教的文字,因年久风化,字迹已模糊难辨了。
悦心殿和庆霄楼悦心殿原是清代皇帝游幸宫苑时休息、议事或举行宴会的地方。殿后的庆霄楼是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乾隆陪其母亲观看湖上冰嬉盛会的地方(冰嬉是一种冰上的掷球游戏,由两组人参加作竞技表演)。
琼华岛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岛高323米,周长913米。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另据神话传说,琼华是琼树之花(华即花),生长在蓬莱仙岛上,人吃了可长生不老,此亦表示该岛是仿瑶池仙境建筑的。清初,曾在山顶设置信炮台,由八旗军驻守,居高临下,*''望全城,一旦有警,便可立即发出信号。
白塔-藏传喇嘛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1679年该塔被地震所毁,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该塔矗立于琼岛顶峰,绿荫拥簇,巍峨壮美,引人瞩目。这种象征神权的建筑物--白塔和永安寺,设置于琼岛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园的气势,以体现"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宫苑的一大特色。
善因殿位于白塔前,是座小巧精致的宗教建筑。殿内供有铜质镏金"大威德金刚"(俗称"千手千眼佛")佛像。其殿顶,为上圆下方的双重檐,以表示"天圆地方"之意。四壁外侧,用佛像琉璃砖装饰,华美而庄重。
游人至此,居高临下,视野无垠。是观赏京城景致的最佳之地。明朝人士韩雍,曾这样描述他在此处所目击到的景物?quot;近而太液晴波,天光云影,上下流动;远而西山居庸,叠翠西北,带似白云;东而山海,南而中原,皆一望无际,诚天下之奇观也。"(《游西苑记》)。今天的北京城,大厦林立,道路坦荡,树木繁茂,生机勃勃。古城新姿,早已非昔日可比。
假山洞位于琼岛北侧山腰。这里怪石嶙峋,崖险沟深,山洞众多,虽由人工叠砌,却有着天然之美。这些假山、石洞和琼楼玉宇,是按照蓬莱仙境中仙山洞府的传说模式建造起来的,路曲洞幽,令人神迷。
承露盘琼岛西侧的山腰中,竖有一根雕龙汉白玉石柱。柱顶立一铜人,双手高举承托着一个铜盘,名"仙人承露盘"。这是清代乾隆帝根据汉武帝设承露盘收集甘露--无根水,用以炼制"仙丹"妙药的典故而仿制的。
延南熏亭坐落于琼岛北侧,俗称扇面亭。据说,古代舜帝发明五弦琴并谱写了"延南熏曲"。该亭便是根据这个典故命名。
一房山在琼岛西侧的驼背桥东,此处山石林立,仿房山形态建造。神话传说,王母娘娘曾居住过燕京的房山。
海眼位于一房山北面,表示与大海相通。旧时在琼岛上下曾设置汲水工具,这里曾有过溪流、瀑布、扬水、喷泉、潜流等水法景致,但已无存。
阅古楼坐落于琼岛西北侧的湖畔,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楼呈半圆形,玲珑俊雅。"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这是一座集我国历代著名书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延楼游廊呈半圆形,环抱于琼岛北麓的北海湖畔,长300米,共60间,分上下两层。延楼游廊东西两端分别建有"倚晴楼"和"分凉阁"。它宛如一条彩带,把"琼岛"、"瑶池"(北海湖)紧密地联系起来,起着烘托和丰富山光水色的重要作用。
碧照楼位于延楼游廊中部,楼前为昔日帝后们登舟泛湖的码头。现为仿膳饭庄的大门。
漪澜堂在碧照楼之南,为该处建筑群中的主殿,其西侧为"道宁斋"。这组建筑,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镇江金山寺建造的。原为帝后们泛舟、垂钓后,休息、进膳之所,现为仿膳饭庄。
仿膳饭庄是我国第一家专营正宗宫廷风味的著名饭庄。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后,原清宫"御膳房"的厨工也随之失业。1925年,一位原在清宫"菜?quot;从业的赵仁斋,邀请孙绍然等几位"御膳房"的厨工,在北海北岸开设饭庄,仿照清宫"御膳"的做法,制做各种菜点,并取"仿膳"之名的。
1959年,"仿膳"由北海北岸迁至今址,不仅扩大了营业面积,而且增添了菜点的花色品种。由于"仿膳"菜点制作精致,色形美观,口味讲究,继承了清宫"御膳"清、鲜、酥、嫩的特点。主要美食有:清宫点心,宫廷宴席和满汉全席(俗称皇帝餐)等,享誉中外,深为广大游客所青睐。
琼岛春阴碑在琼岛东麓,立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文为乾隆所写。"琼岛春阴"为燕京八景之一。
北海湖为北京城内的最大水域之一。以湖称海,是为取"海上三仙岛"之意。其水源来自颐和园的昆明湖,流经紫竹院、什刹海,注入本湖后,通向中南海及故宫的筒子河,然后经通惠河汇入海河而流注渤海。湖面约38公顷,湖岸线长3749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25米。该湖隆冬时节是天然的溜冰场。其他季节均可荡舟嬉戏,是人们最喜爱的城区游乐水域之一。
濠濮间位于东门(陡山门)内之北,为北海的园中之园。此处山石环绕,树木茂密,曲涧石桥,游廊厅厦,环境十分幽雅。清代时,为帝后、近臣的宴饮之处。在颐和园未修复之前,慈禧于夏季常来此避暑、听评书等。
春雨林塘殿在濠濮间之北。殿外原是清廷的检阅赛箭之处,门外的土山便是当年的箭靶场。
画舫斋又称水殿。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为"镜香"、"观妙"二室。乾隆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字便是他的手迹。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
古柯庭位于画舫斋东北隅。内有古槐一棵,相传为辽、金时代所植。此处环境幽雅清静,清末,光绪曾在此处读书。
先蚕坛位于东岸最北端。为北京九坛之一,建于乾隆年间。院内广植桑树,原有亲蚕殿等建筑,今多已不存。清代时,每年农历三月的某个吉日,皇后或由她派人来此祭蚕神。该处现为北海幼儿园所在地。
铁影壁竖立于湖北岸观堂前,为元代遗物,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影壁长3米、高2米,由一块中性火成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象铁,故称铁影壁。影壁两面均雕有云纹,异兽图案,风格古朴、雄健。民间传说,这座影壁是为镇慑、遮挡北京的风沙而设。原在德胜门内铁影壁胡同,1947年迁来此处。
五龙亭此处原是明代泰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泰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五亭主次分明,飞金走彩,曲桥连缀,若浮若动,酷似游龙戏水,故称五龙亭,为北海湖滨的重要点景。中亭?quot;龙泽",上圆下方,双重檐。藻井有金龙俯首雕饰。此亭为清代帝后钓鱼、赏月、观看焰火的游乐之处。中亭两侧对称而建四座重檐亭,左边二亭名为"澄祥"、"滋香";右边二亭称为"涌瑞"、"浮翠",是群臣陪伴帝后玩耍的地方。
小西天位于北海西北隅,是一组宗教建筑群,主要由方殿、万佛楼和阐福寺所组成。
方殿原名观音殿,又名"海岛",俗称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亭式木构建筑。方殿四周清流环绕。四面水渠上各跨石桥一座,桥前各建有琉璃牌坊,在水渠外四角,还建有经亭。原来在殿内设有一座南海普陀山泥塑模型,山上塑八百罗汉,俗称罗汉山?quot;海岛"名称便由此而来,现已无存。
万佛楼也称万福楼,位于方殿之后。公元1770年,乾隆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八十大寿时所建。楼内原藏有金质无量寿佛一万尊,但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抢劫一空,建筑也被破坏殆尽。
阐福寺位于万佛楼东侧,原来殿内有白伞盖佛(佛身上嵌有无数珠宝)、御制碑记等,亦被八国联军所毁。现辟为"园林经济植物园",院内种有数百种珍贵花木,成为科普教育和游览欣赏的园地。
九龙壁我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内,为辽代所建;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的一座,即此北海的九龙壁;第三座,在故宫的宁寿门前。后两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
北海九龙壁建于公元1756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长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工艺高超,为我国琉璃建筑中的珍贵作品。它是大西天经厂门前的影壁。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门内为"大圆镜智宝殿",现已修复,巍峨壮丽。
天王殿在九龙壁东侧,明代为西天禅林喇嘛庙。清代时重修,改名?quot;西天梵境",成为一座十分精美壮观的佛寺。殿门外设有华丽的"须弥春"琉璃牌坊。殿门内砌有三道琉璃门墙,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慈真如宝殿和琉璃阁等。大慈真如宝殿全部用楠木建成,供有三个丈余高的大铜佛。最后面是两层的琉璃阁,为发券无梁殿结构,外墙面嵌砌着五彩琉璃佛像,光彩夺目,尤为壮观。该殿曾遭八国联军和日寇的严重破坏。现已修饰一新,全面开放。
静心斋位于天王殿东北侧,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该园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初名镜清斋。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又称"乾隆小花园",成为清代的行宫及皇太子的书斋。当年,慈禧常乘小火车从中南海来此避暑,1913年改为今名。北海自1925年辟为公园以来,此处从未开放过。现经大力修整,已供游人参观。
该处主要建筑有静心斋、韵琴斋、抱素书屋、枕峦亭、叠翠楼及沁泉廊等。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该园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参观指南】
景点地址:西城区文津街1号
位置:位于市中心区,在故宫的西北面
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3.9平方公里)。
概貌:北海位于今北京城的中心地区,与中南海一桥之隔,总面积1063亩,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以富丽多彩的文物古迹、风格独特的造园艺术、优美秀丽的湖光山色而驰名中外。
景观:
静心斋、九龙壁、琉璃阁、善因殿、渎山大玉海、小西天观音殿、
延楼长廊、团城、永安桥、五龙亭、白塔、铜仙承露盘、琼华岛。
交通:乘公交车5、101、103、109、124、812、814、846、康恩专线到北海前门,乘13、42、107、111、118、810、701公交车到北海后门。
景点电话:64071415
开放时间:8:00-18:00[LaoYanH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