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清东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一座陵寝都记载着或辉煌或衰败的历史,每一座陵寝都传承着或动人或神秘的故事。入关第一帝顺治,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备的十全老人乾隆,辅佐圣、世二祖的杰出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两度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给人以扑朔迷离的香妃,还有咸丰、同治……这些曾主宰过国家命运,在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长眠于此,任由自然的洗礼,历史的评说。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昭西陵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该陵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三座琉璃花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前东侧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厨库。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死,遗命将其葬在孝陵附近,按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与皇太极合葬,入葬盛京(沈阳)昭陵,康熙皇帝既不想破坏祖制,又不愿意违背祖母遗嘱,只得在东陵建暂安奉殿,并将祖母生前喜爱的寝宫--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庑殿顶的殿堂拆运到清东陵建暂安奉殿,以停放棺椁,经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筑规制非常独特:⒈其它陵园的隆恩殿均为歇山顶,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庑殿顶。⒉其它陵寝隆恩殿前仅一道门户,而昭西陵却建有两道门,相应地陵园也构筑了内、外两道围墙。⒊陵前未开挖马槽沟,未建三孔拱桥。
孝庄文皇后是葬在东陵内辈分最高的人。后世子孙对她非常尊重。每次皇帝到东陵,都要先到这里拜祭,然后再去其它陵园。
孝陵
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
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
该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开始,向北集中布置着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及东平桥、神功碑道,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这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建筑,由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和艺术感受。由于该陵的营建准备不足,加之顺治皇帝停灵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内的一些明代建筑的材料和构件。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0年至1992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并于199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
孝东陵
孝东陵位于孝陵东侧,内葬清世祖福临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晋。
孝东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孝东陵建成后,初称"新陵"。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称为"孝东陵"。
孝东陵的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是:三孔拱桥1座,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5间,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一座。方城前神道两旁各有14座小宝顶,均南北纵向排列,每旁两行,东旁,外侧为10座小宝顶,内侧为4座小宝顶;西旁,外侧为11座小宝顶,内侧为3座小宝顶。宝顶的这种排列形式仍带有关外盛京妃园寝的遗风。
由于孝东陵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无前例可鉴,所以规制尚不完备,为此,后来的皇后陵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入宫,册为妃,六月立为皇后,顺治帝死时,她年仅21岁。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一朝备受尊崇。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卒,终年77岁,五十七年(1718)入葬。
七位妃为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宁悫妃、恪妃、贞妃、悼妃。
此外,孝东陵内还葬有十七个格格、四个福晋,这些格格和福晋都是福临的嫔妃。由于清初宫闱草创,典制未备,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称格格、福晋。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级、名号、称谓上的混乱现象才得以杜绝。
孝东陵首开为皇后单独建陵之制,其规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蓝本。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建筑规模总体上是以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景陵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德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用以记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别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它陵寝那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因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和才智。
景陵皇贵妃园寝
景陵皇贵妃园寝位于景陵妃园寝东南0.5公里处,座北朝南而建,内葬康熙皇帝的悫惠皇贵妃和怡皇贵妃。
该园寝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建筑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东西配殿、享殿、园寝门,后院内东、西并建两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大门以内建筑以绿琉璃瓦盖顶,厢房及值班房用灰布瓦盖顶。
给这两位妃子单独建园寝在清代是一个特例。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历(乾隆皇帝)在宫中生活期间,得到了她俩的精心照料,而这两位妃子在乾隆年间仍健在,所以乾隆皇帝为表示自己的孝道,回报她俩的抚育之恩,不仅为她俩单独修建园寝,而且大大展拓了陵寝规制。
清制,妃园寝不建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而该园寝却一应俱全。另外,妃园寝享殿前不设置丹陛石,而这座园寝享殿前却设置了一块"丹凤朝阳"的丹陛石,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景陵妃园寝
景陵妃园寝位于景陵东侧0.5公里,内葬康熙皇帝的48位妃嫔和1位皇子。
景陵妃园寝是清五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内是宝顶群,院内共建有大、小宝顶49个,分七层排列。宝顶下墓室结构有石券、砖券、砖池三种。大门、享殿、燎炉等以绿琉璃瓦盖顶;厢房、值班房覆以灰布瓦。建筑规制和规模逊于帝、后陵,景陵妃园寝的建筑格局成为清代妃园寝的样板。
景陵妃园寝内葬49人,其中贵妃1位,妃11位,嫔8位,贵人10位,常在9位,答应9位,皇子1位。这些人均各自为券(余有1个空券),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两侧。该园寝是清代内葬人数最多的妃园寝。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1681年)册为贵妃,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十子,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女。三十三年(1694年)十一月初三日卒,谥曰:温僖贵妃。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初八日入葬。
裕陵
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200多万两。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造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
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裕陵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旁,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二十七年完工。
裕陵妃园寝初称妃衙门,建有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琉璃花门、宝顶,环以红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宠妃纯惠贵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园寝,增建了东西配殿(各五间)和方城、明楼、宝城;把三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动用白银134004.303两。
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计三十六人。其中较著名的人有:乌喇那拉皇后、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等。
裕陵妃园寝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仪嫔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晋妃止,前后达七十一年之久。
裕陵妃园寝室是清代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座,显现了有清一代鼎盛时期的特色。
定陵
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之多。
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抚陆应毅及吏部尚书柏葰等人相度的,咸丰也曾亲临阅视,认为平安峪"左龙蜿蜒,右虎驯俯,贴身蝉翼、牛角两砂隐约缠护;虾须、金鱼二水界划分明,灵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属上上吉地"。
虽然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但大规模营建还是在咸丰帝崩逝之后,兴工不久,在定陵的规制上曾引发了一场争论,工部侍郎宋晋认为慕陵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将隆恩殿、东西配殿规模缩小,朴实无华,节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后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紧进行,应仿效慕陵规制营建。宋晋的建议遭到了礼亲王世铎等人的有力驳斥,最后,两宫皇太后采纳了世铎的建议,以祖陵的传统规制为主,同时,又效仿慕陵裁撤了大碑楼、二柱门,地宫内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定陵的规制为后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蓝本,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为两类,一类为筹办的物料,有咸丰帝生前陆续采买的,也有咸丰帝死后,从各地调运的;一类则为原宝华峪陵寝的旧料。宝华峪陵寝原为道光帝陵寝,因地宫出水被废弃。使用那里的旧料,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有缩短工期的因素在内。据档案记载,所用的旧料,大部分为石料,如石门、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计65件,各种旧砖605464块,旧隔扇62扇,门窗24扇,节省白银20多万两。
定陵地宫内层层升高,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定陵地宫内葬咸丰皇帝和他的孝德显皇后。
普祥峪定东陵
普祥峪定东陵是孝贞显皇后(慈安皇太后)的陵寝,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东边之并排而建的是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两陵均居咸丰帝定陵之东,因而,统称为定东陵。
同治五年(1866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派出大学士周祖培等来东陵为其选择万年吉地。因为定陵西侧界临西大河,无地可选,便在定陵东侧选中了平顶山和菩陀山。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初九日,慈安、慈禧借到东陵谒陵之机,亲自阅视了平顶山和菩陀山,见那里"地势雄秀,山川环抱"遂定为万年吉地,并将平顶山改名为普祥峪,菩陀山改名为菩陀峪。
在陵寝兴工之前,承修大臣发现两陵穴位不能并列,南北相错,于是,两宫皇太后采纳了承修大臣的建议,将普祥峪志桩下移1丈5尺2寸,西移4尺7寸5分,把菩陀峪志桩上移7尺4寸,东移8寸,拉平了两陵的位置,同时,由于此处地势低洼,沼泽遍地,又在东陵以外选择了一块地方,采挖其中颜色纯正、细腻无沙的土,来填补培垫两处吉地。
两陵同时兴工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历经6个寒暑,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二十日同时竣工,慈安陵耗银2665743.823两慈禧陵耗银2275818.046两。
普祥峪定东陵综合了清代帝后陵寝的诸多特点,成为最为完备的后陵。规制齐全,自南而北依次为:东西下马牌二座、井亭一座、正中建神道碑亭一座、三孔石拱桥一座、东西便桥各一座、东西朝房各五间、东西值班房各三间、隆恩门五间、东西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五间、隆恩殿五间、琉璃花门三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环以红墙,东侧为神厨库,内有神厨五间、南北神库各三间、省牲亭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
菩陀峪定东陵
菩陀峪定东陵是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的陵寝,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东距裕陵妃园寝0.5公里,西与普祥峪定东陵之间仅隔一条马槽沟。
慈禧陵与慈安陵在规模、规制上完全一样。尽管陵寝的修建规制崇宏,典制齐备,在有清一代诸后陵中均属上乘之作,但西太后并不满足,她利用独自掌权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下令将菩陀峪万年吉地的方城、明楼、宝城、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全部拆除重建,将宫门、朝房、小碑楼、神厨库等建筑揭瓦大修,地宫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维修之列,重修工程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开始,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在慈禧死前几天才告结束,历时13年之久。
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修豪华,富丽堂皇。三大殿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墙壁雕有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镀金铜龙。封护墙干摆到顶,拔檐上雕"万福流云"图案。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尤其是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这扫金的墙壁、贴金的彩画,镀金的盘龙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杰作,把三殿装点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这种豪华的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帝陵中绝无仅有,就连紫禁城内也难以见到。
慈禧的棺内葬有大量价值连城的随葬品,结果引发了一场盗陵灾难。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慈禧陵,劈棺扬尸,掠走了全部珍宝。盗案发生后,溥仪派人进行了重殓,现在仍保留着重殓时的原状。
定陵妃园寝
定陵妃园寝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是咸丰帝妃嫔的墓地。该园寝与定陵同时兴工,于同治四年八月完工。
定陵妃园寝在兴建过程中使用了部分宝华峪妃园寝的旧料,计有:石床5件、石门5件、枋子带门簪瓦片4件、中槛5件、门框10件、马蹄柱子10件,以及各式旧砖37752块。
从设计到施工,定陵妃园寝完全按标准妃园寝规制兴建。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卷桥及平桥各一座、东西班房各一座、大门一座、左侧燎炉一座、享殿五间一座、园寝门三座、(其中琉璃花门一座,随墙门二座)。后院建有宝顶三排,共计划5座,环以朱垣
定陵妃园寝共葬有咸丰帝的15位妃嫔,其中皇贵妃2位、贵妃2位、妃4位、嫔4位、常在3位。
惠陵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日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醇亲王奕、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
惠陵妃园寝
惠陵妃园寝坐落在惠陵西侧的西双山峪,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妃园寝。
惠陵妃园寝仿定陵妃园寝而建。主要建筑由南而北依次为:一孔拱桥、东侧一座三孔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东燎炉、享殿、园寝门、宝顶下各有地宫,周围环以朱垣。大门外建筑为灰布瓦盖顶,大门内建筑均以绿琉璃瓦覆顶。
惠陵妃园寝内葬四位皇贵妃。即:淑慎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淑慎皇贵妃宝顶居前排正中,另三位皇贵妃的宝顶居后排。自东向西:恭肃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
端悯固伦公主园寝
端悯固伦公主园寝位于清东陵陵区东南,风水墙外,许家峪村西,该园寝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监修大臣为东陵内务府郎中庆玉,该园寝是清东陵唯一一座公主园寝。
该园寝座北朝南,其建筑由南到北依次是: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享殿、园寝门、宝顶(两座),环以围墙。四座宝顶由西往东依次为:二公主、端悯固伦公主、顺和郡王、慧质郡王。
端悯固伦公主为道光第一女,其生母为潜邸继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月初二日酉时,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二十日,年仅七岁,追封为郡主,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道光七年(1827年)入葬。
二公主为道光帝第二女,其母为祥嫔钮禄氏,即祥妃。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三日生,同年七月十四日死,仅活半年,没有封号。二阿哥奕纲,为道光帝第二子,生母为静嫔,即孝静成皇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七年二月初八日死,不足两岁。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咸丰帝追封为顺郡王,谥曰:和。三阿哥奕继,为道光帝第三子,与二阿哥同母所生,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生,十二月二十八日亡,仅活了一个多月。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咸丰帝追封他为慧郡王,谥曰:质。[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