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南湖公园的规划,开始于日本人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日本人设想,根据城市自然环境,降雨量,利用伊通河的几条小支流,筑坝形成人工湖,然后实行分流制排水,即污水排入伊通河,雨水存贮于人工湖。南湖公园正是基于这种设想,利用了伊通河支流兴隆沟的水源,于1937年沿今天的工农大路修筑了这条高10米,长800米的拦河坝,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人工湖。
南湖公园的位置正好处于工农广场,南湖广场和新民广场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间。
这座大桥将南湖的水域一分为二。60多年前,这里也是一座桥,但不是这种钢筋混浊凝土的拱桥,当时是一座木桥,名字叫垂虹桥。1948年8月,国民党军队为阻止解放军对长春的进攻,放火把它烧了。今天这座大桥建成于1979年,它的名字因南湖而得名,故称南湖大桥。
沦陷时期,南湖公园边同当时的儿玉公园,大同公园等到其它几个公园构成了城市的人文景观,在这些公园中,南湖公园的水域面积最大,它不仅具有公园,排水的任用,同时还兼有城市备用水源的功能。
从这张沦陷时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公园北门的入口处胡一块预留地,日本人计划在这个位置建立一座宣战纠集塔,以纪念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胜利。
1988年,就是这块日本人想建纪念塔的地方,一座长春纪念碑拔地而起。[HaoCh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