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西北高原新城西峰却一片清爽惬意。行走城中,一幅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历史遗迹的古朴,高楼林立的繁华,车水马龙的热闹,商业氛围的浓重,杂然交汇,彼此辉映,而来来往往的行人则是这画卷中不断变化的风景。
西峰“其地北通宁夏,东连陕西,宁夏食盐行销陕属,必经此地,故为各路运盐车辆总汇之区,商贩多设盐店于此,以粮、杂货交易。又为皮毛重要市场,陇东各县所产皮毛,多由此出口,故贸易甚盛。人口约万余,为陇东第一大镇(见《庆阳县志》张精义编)”。西峰城“周三里许”,“清同治十二年(1873)筑”(同上)。这就是西峰城肇始之原委,算来距今仅有百年之遥。
蒋介石统治时期,西峰为国民党甘肃省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驻地、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1949年7月,国民党西峰守敌迫于人民解放军南北夹击的威势,连夜弃城向镇原方向溃逃,28日西峰解放,其所属西峰、董志、什社、彭原共32乡56874位农民在1950年的土改中分得土地。西峰迎来了新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初步具备今天城市的雏形,至1985年西峰撤镇建市,形成的城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四条大街及19条巷道。
建市后,西峰坚持改革开放,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并举,共同发展”的路子,迎来城市建设最辉煌的发展时期,仅二十年发展,昔日的边陲村镇己迅速崛起,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新兴城市。
如今的西峰,仅城区面积已达1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余,大街20多条,道路笔直,路面宽阔,已不可与二十年前的街区同日而语。2004年仅一年,就有10条大街在西峰找好自己理想的位置,至于楼群、商产、市场、工贸,同样都得到迅速发展。
城市化为工业化的伴生现象,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1985年西峰人口不足23万,非农业人口仅3.72万,工业总产值6425万元,社会消费为零售总额仅74万多元(见1986《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而2003年人口已突破32万,国内生产总值达13.5亿元。仅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即达13亿多元,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达4.59亿元。
伴随着西峰油田的开发,正宁、环县、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项目带动、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西峰人宣称:五年再造一个新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