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跨北纬31度过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面积6989平方公里,人口157万。其中,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随州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恰好处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真可谓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对随州的地理形势作了如是描绘:“随北接黾厄,东蔽汉沔,介襄、郢、申、安之间,实为要地;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其山溪四周,关隘旁列,几于鸟道羊肠之险,洵用武者所必资也。”
早在远古代中期以前,随州地区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盖。在其后的吕梁构造运动中(约距今17亿年前后),因地球构造运动加剧,岩浆不断迸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隆起,局部地区海水退缩,使湖北境内的鄂西和大别山区第一次成为陆地,但随州地区依然沉睡于大海之中。寒武纪早期(距今6亿年前后),包括随州在内的大洪山一带才成为古海岛。寒武纪晚期(距今5亿年前后),随南盆地发生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志留纪末期(距今4亿年前后),随着随州西北部的武当山一带上长为陆地,随州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区相继成为陆地。在二叠纪(距今2亿多年),地壳又一次升降频繁,湖北地区又有两次大的海进海退,随州地区也处于时隐时现的变化之中。直到三叠纪末期(距今约2亿---1.9亿年),地壳再次上升,随州终于连同整个湖北地区告别了大海。
地球的构造作用造就了随州奇特的地势和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地势特点和复杂的地貌观: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衔,丘陵与平地呼应,有“万山千泉百洞”之称。随州的北面是属于淮阳山脉西段的桐柏山,其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西南面是褶皱断块山大洪山,其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其间为丘陵和坡地,中部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平原,称之为随枣走廊,这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平原之上,有水流贯其间。水是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大洪山北麓,流经随州、安陆、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入孝感至武汉谌家叽注入长江。在水两岸,爱百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其中流量较大的厥水、漂水、差水、均水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可称之为员水流域。可谓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同样,地球的构造作用也给随州留下了大理石、铜、金、铁、硫、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相馆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地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落叶混交林。繁茂的植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腔肠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良好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原始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由于随州地区处磨擦生代以来气候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绿草成茵、果根丰富、动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溶洞发育,因此,随州大地便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行政区划
随州市是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全市版土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248万,下辖一市一区:广水市、曾都区。
广水市共有18个乡镇。
曾都区共有29个乡镇、办事处、场。
广水市共有18个乡镇,分别是:
马坪镇平林镇郝店镇城郊乡武胜关镇
杨寨镇吴店镇李店乡太平乡广水办事处
陈巷镇骆店乡长岭镇十里办事处
关庙镇余店镇蔡河镇应山办事处
曾都区共有29个乡镇、办事处、场,分别是:
洪山镇双河镇柳林镇三里岗镇
均川镇环潭镇安居镇万福店农场
新街镇洛阳镇何店镇府河镇
淅河镇万店镇高城镇殷店镇东城办事处
草店镇小林镇淮河镇新城镇西城办事处
万和镇尚市镇唐县镇吴山镇南郊办事处
厉山镇北郊办事处
随州人文
【独具特色的随文化】
随州古为汉东大国,建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地北接中原,南临江汉,自古为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具有地理特点。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文人荟萃。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慕名游随,称赞随州。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以景抒怀。勤劳智慧的随州人民,历来具有热爱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行陇浍间敚莹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的优良传统,行陇浍间敚莹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清程大中:《随郢行记》,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清程大中:
《随郢行记》,展现了随州人民的传统风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和旅游文化为代表的逐步形成。
一、蓬勃兴起的文化教育事业
建国前,随州文化教育事业基础十分薄弱,由于战事频繁,文化遗产屡遭摧残,公立私塾学校都处于半关闭半开办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到1953年,全市已恢复和兴办各类学校541所,在校学生5.99万人,农民扫盲学习达14万人之多,各种新型的文化艺术如音乐、美术、图书、戏剧和电影,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起来。
十年动乱期间,科教文卫事业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教师、科研人员、文化干部受到打击迫害,传统文化受到禁锢,扫各种文化遗产摧残殆尽,古老的随州文化,面临割断历史的危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随州文化建设历史上的最好时期。科技事业认真贯人才与科研、科技推广相结合,9种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获省以上奖励。到1995年底,全市有各级科技人员27,539名,其中高级826名、中级6835名;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55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教育事业经过布局调整,已基本形成职业大学、中专、中学、小学、幼儿教育的教育格局,与成人教育、电化教育和扫盲教育相匹配的教育网络初步形成。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在校学生34.83万人,是1949年的31倍。现有成人高校3所、中专12所、高中6所、特教学校1所。到1995年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7%,15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73%,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7.75%。其中,随州一中和随州市一职中分别被定为省级重点中学、省级重点职业技术高中。文化工作文化馆站31个,基层图书室693所,影剧院230余所,体育、游乐场所201处,出现了专业文化、群众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交叉发展的局面。文博事业在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以后,得到长足发展。1983年,市文物管理局成立,开展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现有馆藏文物近万件,已定为国家级文物125件,其中尤以青铜器见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称随州文物是。现已查明,随州有古遗址、革命纪念地101处,大型墓葬100多处,胜迹30余处。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1984年以来,先后兴办了随州报社、编钟之声报、学习之友杂志、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各乡镇也纷纷建立了电视差转站和有线电视站。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5%,有线电视入户达到5万户,丰富和发展了群众文化生活。与此同时,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随州已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达标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光荣称号,在随州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兼蓄并容、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和民间文艺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最初的随州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身背一个圆形小鼓,边打、边舞、边唱的民间小调,后来发展到人唱,众人帮,打起锣鼓冬冬仓。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剧调,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呔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级荒诞的糟粕并存。摬怀龌实迹是随州花鼓戏的又一特点,如果需要时,人在后台答应即可,皇帝从不正面出场,反映了花鼓戏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小戏的特点。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上扎一顶轿盖,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以两人表演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独龙杠,是用长短杉杆交叉成撌当字形扎紧,两人抬杆,一人掌杆后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赃官,胸前用篾片系着一个便壶,随着杆的闪动,赃官的乌纱帽翅上下摆动,便壶也不时摆动到赃官胸前,模样滑稽可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嘲弄。此种表演一组或多组进行均可。民间称其:杆子当轿,好看好笑,不是真轿,而是嘻闹。独角兽指表演者两手向上伸直合并头部,形成摱澜菙,在肚皮上画出人或兽的脸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嘴,中间胃部画上鼻,腰部围上一个黑裙子(意为胡子),与一群小孩嘻玩,体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境地。民间文艺形式在随州城乡颇受欢迎。1993年的开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数万名中外来宾大饱眼福。
随州还有众多的历史掌故与传说故事,其中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掌故随州地方传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成语典故而流传千古。
三、炎帝神农文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弘扬民族文化,以举办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修复炎帝神农故里、开展炎帝神农文化的学术研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在随州境内连年举行,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修复炎帝神农故里
为顺应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意愿,1988年8月18日,厉山修复工作,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支持下拉开了序幕。开工后三天内,当地老百姓捐款就达4.2万多元。目前炎帝神农故里的修复共投资800多万元,其中有各级政府的拨款,也有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捐助。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12月,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远涉重洋,万里寻根到厉山,把一幅用重金从美国华岗博物馆购出的炎帝神农画像送回炎帝神农出生地。他说,此举是我家三代人的心愿。台湾省台北市常务理事姜竹先生,已年届73岁,专程到厉山送来了《炎帝神农世系姓氏次序图》。香港副理事长高明先生来到厉山后,面对神农雕像三叩九拜,老泪纵横。
厉山炎帝神农故里的修复工作十分注重遗址的历史依据。已修复的景观有神农洞天、神农纪念馆、神农碑、厉水桥、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正在兴建的有百草园、五谷畈、日中街等,以再现当年神农实践活动为内容的神农古文化游览区已初步形成。可以瞻仰炎帝神农塑像,参观实物与图文相结合的炎帝神农的实践活动展览,领略原始农耕文化发展的景象,体味劳动创造社会的历史进程。现在厉山炎帝神农故里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约有20余万青少年学生前往参观。
(二)炎帝神农文化
积极开展炎帝神农文化学术研讨研讨炎帝神农文化,探索炎帝神农对中华文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11月、1992年5月和1994年6月,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随州市先后在随举办了?炎帝神农文化与炎帝神农故里败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研讨会。三次研讨共有近300名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就炎黄文化与随州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其中达成的共识有:炎帝神农是人不是神;炎帝神农是古代长江文明的标识,是南方氏族部落的杰出代表,其出生地当在今湖北随州厉山;炎帝神农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使人类由游猎经济向农耕经济发展,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炎帝神农文化的要旨是开拓进取,生生不息,富于发明创造;炎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源头,炎黄文化孕育了随州;要按炎黄文化脉络发展随文化的特色等。这些观点得到了史学界和舆论界的肯定和重视,有关文章后被编为《炎帝与炎帝文化》、《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出版。
(三)举办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和首届炎帝神农节
农历4月26日,相传是炎帝神农诞辰。1991年后每年的炎帝神农诞辰,随州都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韩国、菲律宾、祖国大陆与港台朝祖的炎黄子孙都在千人左右,本市群众不下10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肖克和副会长黑伯里曾专程赴会,全国人大副委员会长程思远题词。为了进一步扩大炎帝神农文化的影响,1993年,由湖北省文化交流协会、襄樊市政府和随州市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炎帝神农节,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了节名。这是一次大型的商旅盛会,分朝祖、文化、经贸、旅游4类35项活动。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朝祖团达21个,300余人,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等也专程赴会。开幕式上,大型文艺表演《神农风》气势恢宏,它以农耕文化为源、炎帝神农文化发展为线,以汉江、水等荆楚风情为底蕴,艺术地昭示了炎帝神农精神和浓郁的随风、随俗、随歌、随情,再现了随文化浓郁、古朴的独特风韵。节中,展现随州地方经济发展的汽车、出口商品、工业品、农副土特产、科技成果展销经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3000多名客商,商品交易额达1.5亿元,洽谈项目24个,引进资金2亿元。
举办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国内外各大新闻单位如首都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省内的《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沿海的《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海口日报》、《深圳商报》,港澳的《大公报》、《东方日报》、《澳门日报》,菲律宾的《星岛日报》,美国的《侨报》等都作了突出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和著述达100余万字,扩大了炎帝神农的影响。
(四)编钟文化
自1978年夏擂鼓墩曾侯乙墓文物出土以来,围绕编钟的研究、复制、展演及编钟的相关产品,先后多次在华夏大地掀起摫嘀映睌,由此而产生摫嘀游幕瘮这个特殊历史产物的文化氛围。
擂鼓墩编钟的面世,国内外为之震惊。十多年来,它一直是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研究编钟的著述不断问世,据初步统计,已达到1000万字。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教授在美国讲学时评价: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炎黄文化、音乐文化的最高成果。谭维泗:《关于对擂鼓墩的再认识及其保护和建设问题》,《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美国纽约大学教授E.C.麦克伦在美国有影响的《社会生物工程》杂志上撰文称世界的第八奇观。刘永国:《古代曾人的丰厚馈赠》,《在炎帝神农诞生的地方》,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
集中外研究之大成,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有多项是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乐器之最。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石编磬和漆木鼓、瑟、琴、笙、排箫、篪等8种乐器共125件,可分为打击、吹奏、弹拨3类。在同一墓中出现的乐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保存之好,为我国考古史上所仅见,也是世界音乐考古的空前发现。十弦琴、五弦琴、排箫和篪是首次发现的几种早已失传的乐器。排箫是第一次出土,并且至今尚能吹出清脆的声音,其音阶已超出五声音阶的范围。竹笛的出现,把我国产生这种乐器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建鼓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同类实物。
(五)景韵独特的旅游文化
随州风物,景韵独特,南有大洪山环列,北有桐柏山拱峙,所形成的山川、洞穴、泉瀑和人工湖等自然景观和炎帝神农故里、曾侯乙墓编钟等古文化景观一同构成了丰富的旅游文化。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海拔1055米,层峦叠翠,满目皆秀。山顶有寺院,院中有灵泉(即黄龙池),清代名士陈维舟为院门题有楚北天空第一峰词。娥皇洞、两王洞,奇丽多姿,深邃幽静;温泉、珍珠泉、三眼泉透地穿山,长涌不息;山下有洪山寺,寺前有千年银杏(粗五围,高10余丈)之古老,有之险峻,有碑林塔群之雄伟,更有溪中撏尥抻銛之珍贵。在这里,游山则危峰突兀,雄奇磅礴;观水则上有撑宀食财,中有飞瀑,下有温泉落湖;览林则植被繁茂,古木参天;探洞则群洞奇异,鬼斧神工;溯古则有文化遗址和佛教丛林,是陶冶情操的理想去处。
大洪山峰奇、洞幽、林秀、水碧,山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天山中温度比山外低4℃,冬天比山外高4℃,是理想的旅游胜地。1993年,大洪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已修建了群落式度假村和通往山中的砂石公路,形成南北两个风景区。
随北的桐柏山脉,群峦险峻,气势磅礴,境内名胜众多,如张良隐居的张良洞,岳飞屯兵的界牌关等人文资源可资利用;安和寨仍有15公里的城墙保存完好;无风垛高耸入云,庙宇俱在;戴氏仓屋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都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从属的鸡鸣山,怪石突兀,陡峭险奇,有撔∥涞睌之称。还有鹦鹉山、田上山三缸瀑布等,风光绚丽,各有千秋,这些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近几年来,一个新型旅游区枣封江水库风景区正在逐步开发建设。风景区坐落在景色秀丽的封江口水库,这个巨大的人工湖建成于1960年,有效库容2.36亿立方,27公里长的水域犹如一条画廊,万余亩水面碧波荡漾,水美鱼肥。1992年封江口旅游开发区指挥部成立,已兴建和正在兴建的有江心阁(集游泳、游乐、游艇、垂钓于一体)、山林公园(包括赛马场、花园、射击场等)、狮子口(含寺庙、怪石等景点)。目前正在修筑公路,加紧建设,准备以新的面貌迎接四方客人。
随州是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处于武汉、武当、三峡旅游线的金三角地带,以炎帝神农故里和编钟为代表的古文化区,以大洪山、封江口为代表的山水旅游区,正成为湖北旅游撘坏銛、摿较邤(三峡旅游线、古三国旅游线)上的新景观。
(六)随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随着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的兴起,随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进一步活跃起来。连续五年的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和首届炎帝神农节举办,来自菲律宾、韩国和香港、台湾的炎黄子孙都回来寻根祭祖。加上编钟的外出展演,成为随文化对外交流的契机。为了加强炎黄文化研究和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烈山宗亲会于1991年相继成立,目前已与世界各地的30多个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1992年9月29日,受菲律宾烈山宗亲会的邀请,随州烈山炎帝神农大宗祠代表团代表湖北烈山宗亲会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世界烈山宗亲会,这是中国大陆首次组团参加,也是随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烈山宗亲会第一次出国参加世界暨亚洲的宗亲会,受到大会主席团及菲律宾朋友的热烈欢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等16个代表团共300多人,我市代表团团长被安排在1号位就座,并在会上介绍了炎帝神农故里的规划建设情况,受到与会代表的赞扬。
编钟的出国展演,更是提高了随州在世界的知名度。1992年,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曾侯乙编钟及编钟乐团随湖北省代表团到日本东京国际博物馆展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天皇、皇后看了展演后马上打电话给儿媳。
1995年6月,曾侯乙二号墓编钟参加了在德国、英国、瑞士、丹麦举行的文物展。7月14日上午,正在德国访问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德国总统赫尔佐克的陪同下也前往埃森市山庄别墅参观文物展。江泽民主席在参观编钟时,还亲自用手指弹了弹编钟,钟声十分悦耳。展览在整个德国引起热烈反响,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热。
资源特产
随州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铀、铝、铅、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钾长石、花岗石、磷矿石、稀土和石棉数百种,其中重晶石储量丰富,质量居全国之冠、储量居全省之首。随州素有“鄂北粮仓”之称,建有优质大米、优质麦、优质棉、优质茶、菜牛、瘦肉型猪、蜂蜜、食用菌八大商品生产基地;银杏、蜈蚣、蜂蜜、中药材、柞蚕等名列全国榜首;银杏、香菇、茶叶、葛根等闻名海内外。
红梅李红梅李是随州开发的新特产,列为全市多种经营的龙头产品。该品种属桃李嫁接后的优良品种,产量高、品味纯甘甜可口,颇受群众欢迎。开始在随西双河镇试种成功,后来推广到全市。年产神农李18000吨,市场销路看好。计划以尚市镇为中心的10个乡镇扩大种植面积6700公顷,形成稳产高产的神农李高产带。
蜜枣随州盛产大枣,个大肉丰,形体均匀,赛过秤砣,故称秤砣枣。集中产地在安居、新街、厉山、尚市、唐镇、万福店等地,年产1800吨。该枣炙制的蜜枣,色黄似金,又名金黄蜜枣。体肥肉厚,甜如甘饴、沙酥爽口,营养丰富。湖北十大名产之一,明清为皇帝贡品。全市年产蜜枣755吨,现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香菇香姑是随州主要出口创汇产品。随州香姑以个匀、肉厚、杆粗短、发头大的特色而闻名中外。随西南大洪山区和随东北桐柏山区为主要产地,80%以上的农户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分散种养。年产香姑3000吨,其中“编钟牌”香姑2000吨,获国家优质产品一等奖。三里岗香姑市场是中南地区较大的香姑集散中心,年成交额近亿元,有力的促进了随州香姑生产。
茶叶随州有着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茶叶产量大,质量好,目前已形成以洪山、何店、草店为中心的多个茶叶基地,所产茶叶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
银杏银杏,又名白果,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植物学家常把银杏与恐龙相提并论,并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银杏属于干果类,在诸多的干果中,银杏的经济价值排名第三。白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食用和药用。食用白果,养生延年。白果的药用主要体现在医药、农药和兽药3个方面。随州银杏产业以中国蓝田集团为依托,已初具规模。
葛根野生葛根素有“亚洲人参”之美誉,1998年卫生部将其列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天然植物。经科学检测,葛根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葛根素、黄酮素、淀粉、异黄酮成分、葛根甙类、三萜类、生物碱及其他活性成分等多种营养成分及钙、铁、铜等1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华佗遗书》、《中华药典》、《药王全书》、《传世藏书》等中医经典中都有详细介绍.葛根淀粉曾是贡品,有食用、药用、特殊工业用三方面的用途,葛根和葛叶所含的黄酮有多种确切的保健作用,其临床应用显示出速效和高效的难得特色。葛粉不但有独特诱人的风味,其口感和食疗价值也是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