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 莱芜 简介

莱芜

简介
详细介绍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心部位,北依济南,南接临沂,西邻泰安,东靠淄博,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3.8万。年平均气温12.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60毫米,冷暖适中,四季分明。

  毗邻驰名中外的泰山、曲阜和济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齐长城、明八景闻名遐迩,长勺之战、莱芜战役名载史册,新兴的雪野湖、房干旅游区是观光、休闲的理想之地。

  素有“钢城煤都”之称,自然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基地。已探明煤炭储量10亿吨,铁矿石储量6.5亿吨,储量及品位居华东之首,电力装机容量60万千瓦,具有丰富的铝、金、石灰石、花岗岩、石英、陶土等矿产资源。

  以高性能水雾化钢铁粉末、还原铁粉。等为代表的国家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

  莱芜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莱芜黑猪列入中国猪标志,为华北第一猪。各类牲畜年存栏80万头(只),家禽1000万只,肉蛋奶总产8万吨。为全国著名的瘦肉猪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兔毛市场。

  莱芜市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省级“优秀园林城市”。

  莱芜历史沿革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

  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

  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县,并入博平县,从此嬴县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

  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

  莱芜是革命老区,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因陈毅元帅、粟裕大将指挥的“莱芜战役”而名载史册。莱芜的解放揭开了莱芜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莱芜人民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使莱芜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莱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钢城煤都”之称,拥有煤、铁、铜、金、磷及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长石、燕子石等几十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4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产区;铁矿石储量4.8亿吨,占山东省总储量的1/3,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术新材料基地,境内有中央直属大型企业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部属、省属企业,装机总容量430万千瓦的莱城大电厂两台机组已相继竣工,并投入发电。

  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种蔬菜、果品,尤其是以出产姜、大蒜、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莱芜市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莱芜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被列入山东省六大重点示范园区。

  莱芜风土淳厚质朴,人民诚实勤劳、热情好客,讲求实干。建立地级市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1995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997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标准。

  莱芜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莱芜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以钢铁工业为龙头,冶金、能源、机械、轻纺、建材为支柱,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能源、原材料工业配套的工业生产体系,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

本地特色:
    热门城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