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 东营 简介

东营

简介
详细介绍
  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南部广饶县(齐国乐安)是古代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里,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北部是黄河冲积的新生淤地——黄河三角洲。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驻地,是济军基地,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驻地。这里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南部历史悠久,北部资源丰富。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鹅湖。南部的广饶县是全国第一个村村通柏油路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电话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公交车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自来水的县,也是东营市第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

  区号:0546

  车牌号:鲁E

  邮政编码:257000

  【地理位置】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在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区域建置】

  东营市是适应石油工业发展于1983年10月建立的省辖地级市。

  “东营”原是广饶县辛店公社的一个村名。1964年3月,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部址设在东营村,对外称“九二三厂”。东营成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基地。为支援和配合石油开发会战,1965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和惠民地委决定在此设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东营始以行政区域名称出现,但无行政辖区,只组建和统辖部分为油田服务的商贸、服务、金融、邮电等行业。1967年2月,东营工委和东营办事处机构并入垦利县。1971年12月,重新恢复东营工委和办事处机构。随着石油工业的开发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东营地区渐具城市规模。1982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批准设立地级东营市,划定市区范围,并将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两县划归东营市领导。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又以[83]国函字175号文批准将惠民地区的广饶县划归东营市管辖。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举行成立大会,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行政区划】

  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至2004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77个村民委员会,1864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

  市境南部、西南部,村落古老,历来人口密集。北部、东北部地广人稀。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饶县平均每平方公里326.97人,其中小清河以南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多达700~900人;利津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垦利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建市以后按新的行政区划统计,1985年的人口密度是:广饶县平均每平方公里389.4人;东营区平均每平方公里327.5人;利津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垦利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河口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7人。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中心区集中。至1995年,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为207人/平方公里。其分布密度为:东营区每平方公里438人;广饶县每平方公里406人;利津县每平方公里224人;垦利县每平方公里95人;河口区每平方公里仅81人。

  【历史沿革】

  东营市域是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广饶、利津、垦利3县全境和原博兴县、沾化县的一部分乡镇组成。南北陆域形成和建置时间迟早有较大差异。南部广饶县境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西部利津县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北部垦利县和河口区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黄河泥沙造陆所成,仅有近百年历史。其建置、隶属迭次更变。

  市境南部地域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据出土文物考证,傅家、营子等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夏代至殷末,为季艹则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

  秦代属齐郡。

  西汉时期,境内属千乘郡和齐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广饶县,属齐郡。今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今利津南部之地属千乘郡之漯沃县、蓼城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

  王莽新朝时期,今市境属建信郡。南部为千乘县、琅槐县地,西部为施武、延亭县地。

  东汉初期沿西汉建置。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国为乐安国。今市境属乐安国。南部置利、益、博昌3县(广饶、巨定、琅槐3县废),西部置有蓼城县(漯沃县废)。

  三国时期,属魏国青州乐安国博昌、利县、蓼城县地和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地。

  西晋时,复置广饶县,属齐国。今市境西部部分属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和青州乐安国蓼城县。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今市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国属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袭,市境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冀州乐陵郡。

  隋朝,初期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移千乘于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属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废漯沃县置蒲台县,辖永利镇,属棣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州为郡。青州改为北海郡,棣州改为渤海郡,今市境分属之。

  唐朝,复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又在州县之上设“道”,今市境南部先属河南道乘州千乘县,后属河南道青州千乘县。市境西部属河北道棣州渤海县、蒲台县。

  宋朝,初废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县之上设置“路”。今广饶县地属京东东路青州千乘县。今利津县地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

  金朝统一北方后,仿宋制,实行路、州(府)、县三级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首设行省。今市境南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府乐安县,西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滨州利津县。

  明朝,废除行省,设置直隶区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今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

  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属武定府。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1915年改属淄青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沾化县地,1915年改属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为日本军队侵占,境内政权割据分立,政区不统一。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有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政府,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建立的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销);1941年初建立的广北县行政公署,1943年改称广北县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垦区建设委员会,1942年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1943年4月改称垦利县政府,隶属清河区行政公署。1944年以后,以上均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国民党建立的政权: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建立广饶县政府,只存在4个月;1938年2月,国民党地方游击部队刘景良进驻利津城,建立国民党地方政权,历时仅11个月。

  日伪政权:1937年12月,日军第一次侵占利津城,建立伪政权。后日军主力撤走,伪政权为国民党刘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军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伪政权,隶属伪山东武定道。1939年2月,侵占广饶的日军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伪山东青州道。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1949年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今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置,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

  【历史人物】

  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这些杰出的人物如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乐安(今广饶)是闻名中外的“武圣”孙武的故里;汉代,有著名的经学家欧阳生、倪宽,其中倪宽在汉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并对中国历法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元代,有一代名将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有著名学者李舜臣和以刚正著名的“铁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名冠齐鲁的学者李焕章,“杨州八怪”之一、颇有政声的乐安县令李方膺,名泽后世、为官清廉的隋藏珠,闻名中外的古钱币学家李佐贤,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等。近现当代史上,一大批优秀的东营儿女,或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或献身于民族解放的疆场,或致力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追随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著名人士邓天一,著名革命烈士李耘生、李竹如,抗日名将李玉堂,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丁莱夫,国家劳动部副部长刘子久,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吕剧创始人时殿元,东路琴书代表人物商业兴,山东快书“杨派”代表人物杨立德,世界知名的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治黄特等功臣于祚棠,“人民的好警察”聂士兴,“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等。这些东营优秀儿女,不仅使东营市的史册熠熠生辉,也为中华民族的史册增添了光彩。

  【自然资源】

  东营市不仅“人杰”而且“地灵”。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素有“金三角”之称。至2002年底,胜利油田共发现油田69个,气田2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82.4亿立方米;投入开发油田67个,动用地质储量35.3亿吨,动用程度82.3%。共有油井2万多口,累计生产原油7.7亿吨,生产天然气349.88亿立方米。沿海浅层卤水储量2亿多立方米,深层盐矿、卤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煤的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广饶县东北部、河口区西部,尚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广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685亩,是山东省人均土地的26倍;并且黄河以其独特的“填海造陆”功能,不断为东营市营造新的陆地。生物资源中,木本植物44科,79属,179种(含变种);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畜禽类约11科20余种40多个品种;鸟类48科27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鸟类7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水生动物有64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108种、海洋鱼类85种,有“百鱼之乡”之称。

  【经济发展】

  在中国的城市之林中,东营市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20年间,东营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540.3亿元,是1983年的8.35倍,年平均增长11.82%;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48.94亿元,是1983年的12.3倍,年平均增长14.1%。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第一产业得到稳定发展,第二产业逐步调整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是1983年的2.61倍,年平均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417.37亿元,是1983年的9.74倍,年平均增长12.73%;第三产业增加值89.97亿元,是1983年的18.16倍,年平均增长16.48%,是三次产业中增幅最高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83年的9.08:72.74:8.18变化为2002年的6.1:77.2:16.7。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已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2003年,山东省政府批准,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信用东营”和“数字化东营”建设进展顺利。

  东营市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先后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米德兰市和韩国江原道三陟市结为友好城市。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入了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组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重点建设硕果累累。198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8.5亿元,1990年为46.11亿元。近三年来,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共引进招商项目10399个,科英电子等一批大的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东营。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猛增至240.8亿元,是1983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长19.24%,也是全市历史上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度最多的一年。20年累计完成投资1784.5亿元。

  【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全市公路货运量4237万吨,是1983年的8.31倍,年平均增长11.8%;公路客运量2341万人,是1983年的20.5倍,年平均增长17.2%。已建成胜利和利津两座黄河大桥。东青高速公路已与济青高速公路连线。东营机场已经通航。东营海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市交通运输已构成立体发展格局。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1.13亿元,移动用户49.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3.6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7万户。

  【卫生教育】

  教育、卫生稳步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17620人,比1983年增长407.1%,年平均增长8.9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为5104人,比1983年增长190.8%;普通中学在校生为151273人,比1983年增长102.14%。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50人,比1983年增长5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30.81万人,比1983年增长89.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282元,是1983年的19.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429元,是1985年的1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是1983年的10.9倍。

  【综合评价】

  城市建设起点高,投入大,风格独特。建市后,市委、市政府从市域经济的宏观角度,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和建设。多次委托国内一流的规划单位,编制和修改完善东营市的城市规划。西城改造成较显著,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东城在一片荒原上拔地而起,十几年间已建成独具风韵的现代化城市;三县县城彻底改变以“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旧貌,展现出新型城镇风采;镇村建设步伐加快,涌现出大王镇、仙河镇、孤岛镇等全国闻名的“明星镇”和几十个“明星村”。东营市的城市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散”、“新”、“雅”的特色。“散”,即东营市是在石油矿区的基础上建设城镇的,城市布局具有“组团式”特色,不同规模的城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上;“新”,即东营市城市建设时间短,投入大,速度快,很多城镇完全是按规划在一片不毛之地拔地而起,没有老城改造的包袱,城市面貌新;“雅”,即东营市的城市建设规划起点高,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其“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化”的构思和“碧树环绕,绿树白楼”的格调,形成了清新隽雅的城市风貌,博得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1999年6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顶着炎炎烈日,自黄河中游的壶口开始,顺黄河而行考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23日,江泽民同志来到了黄河入海口处的东营市,在考察了黄河入海口、孤东海堤、仙河镇、胜利计算中心、胜利油田辛斜160井场后,来到了美丽如画的新世纪广场。江泽民同志浏览了新世纪广场的景色及周围别致新颖的建筑群后,深有感触的说:“在这不毛之地能把城市建得这样,东营这个压轴子戏好哇!真使我流连忘返。”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评价,使东营人备感亲切和自豪。为了让我们美丽的家园明天更美好,东营人民将与时俱进,永不停步,用心血和汗水谱写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篇章。

  【东营来历】

  东营,唐太宗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设东营、西营而得名。西营以西有一村庄哨头,三村为东征时扎寨位置。明洪武年间建东营村。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由是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由会战指挥部和部分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1965年3月,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1983年成立地级市。

  2003年,东营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热门城市更多